付璐??
摘要:臨床見習是臨床專業留學生的重要學習環節,為確保留學生在華臨床見習效果,提高醫學漢語課程質量極其關鍵。我校開展留學生的醫學漢語課程多年,經過多年的教學探索和教學改革,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現將我校留學生臨床見習問題反饋和問題對策做一交流,目的在于為今后的醫學漢語教學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和反思。
關鍵詞:臨床見習;醫學漢語;留學生
隨著教育國際化和我國醫學教育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來華學習醫學專業。數據顯示,來華醫學專業留學生已經成為僅次于來華漢語專業留學生的第二大群體。以徐州醫科大學為例,我校自2005年招收第一批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以來,已經招生并培養了大量醫學領域人才,來自于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索馬里、孟加拉、科摩羅、贊比亞、加納、尼日利亞、津巴布韋、蘇丹、剛果金、坦桑尼亞、烏干達、莫桑比克、埃及、老撾、布隆迪、南非、巴布亞新幾內亞、也門、肯尼亞、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等近40個國家。
目前各大醫學院校均已建立了留學生教學體系,開設了醫學漢語課程,為來華臨床醫學留學生專門進行漢語教學,同時講授相關的醫學專業知識,因此醫學漢語課程具有語言教學和醫學專業教學的雙重屬性。臨床見習對臨床醫學專業的留學生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學習環節,在這個學習階段,留學生必須使用流利的中文和患者交流,并使用中文閱讀病程記錄和病歷病案,其漢語水平直接影響他們的專業學習效果。因此,醫學漢語的教學在醫學專業留學生培養過程中發揮極其關鍵的作用。目前國內醫學漢語的教學仍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高校仍處在探索、嘗試、改革階段。
留學生的臨床見習是檢驗醫學漢語教學的重要試金石。徐州醫科大學高度重視醫學漢語教學,關注留學生臨床見習中使用醫學漢語的實踐效果。本文以徐州醫科大學為例,通過留學生座談會、查閱調查問卷和教學評估等多種形式,收集并整理歷年留學生臨床見習反饋的突出問題,進而對醫學漢語教學進行初步教學改革。
一、 留學生臨床見習的兩大主要問題
(一) 語言溝通障礙
留學生雖然經過基礎漢語和醫學漢語的學習,但是大部分留學生的漢語底子薄弱,聽、說、寫水平較差,特別是在醫院臨床見習中,同醫護人員和患者間存在明顯的交流障礙。首先,留學生在醫院見習時,往往很難跟得上帶教老師的語速,而通常帶教老師在醫院是沒有很多時間為留學生一一解惑。例如,帶教老師給病人問診時,留學生通常難以全部理解帶教老師的問診內容。再次,在醫院中,病人來源廣泛,城鄉結合,很大部分的病人只說方言,不說普通話,這就為留學生的見習雪上加霜。最后,留學生在醫院見習,親自問診的情況很少。一方面因為患者對留學生缺乏信任感;另一方面留學生剛剛參加實踐活動,臨床思維不完善,這使得留學生無法獨立采集病史。因此大多數情況下,留學生只能旁聽,錯過練習的機會。
除了留學生自身原因,見習帶教老師一般是醫院醫生,外語水平有限,教學時間不足,只能針對病例簡單介紹,無法和留學生自如探討病例或詢問一些教學反饋,所以無法真實了解留學生見習情況,做到及時的教學方式調整。長此以往,留學生的見習質量不高,成績差,所以如何通過改善醫學漢語教學提高留學生漢語水平,對留學生臨床見習質量極其關鍵。
(二) 醫學漢語的課程內容與臨床實際病例存在矛盾
醫學漢語課程是按照大綱章節的順序進行講解,由于該課程時間有限,不可能把臨床上的疾病一一講解,目前為止,以我校為例,主要是每個疾病系統挑取一至兩個疾病進行重點講解,包括醫學詞匯、情景對話等。通過詞匯的學習、一個個句型和句式來展示語法內容,通過大量的例句讓學生模仿掌握。然而,留學生在實際的臨床見習中,某些疾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如一些傳染性疾病,如果見習時段不在疾病的易發季節,可能很難見到該病病例。另外許多疾病只有在急性發作期才可能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例如心肌梗塞,雖然臨床上有大量患者,但是該病發作時間有時僅僅幾分鐘,所以胸痛、大汗淋漓、甚至休克等典型癥狀,在留學生的見習中很難見到,而且由于他們根本無法閱讀住院病例,所以根本無法把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和臨床中的實際病例聯系在一起,造成臨床見習的知識丟失。
二、 解決臨床見習問題反饋的教學對策
(一) 師資的選擇
醫學院校教授醫學漢語課程的教師一般分為三類,即專業的對外漢語教師、英語專業教師和擁有醫學專業背景的教師,這三類教師的授課各有優勢但卻各有不足。對外漢語教師,一般畢業于師范類大學,對于教學方法、教學方式以及留學生的心理和自身特點都有較好的把握,但是對外漢語教師毫無醫學知識背景,難以完成整個醫學漢語課程的教學。因為隨著醫學漢語課程的進展,經過醫學漢語基礎篇的學習,到醫學漢語實習篇的學習時,醫學知識和臨床思維的缺乏已不能夠適應該課程的要求。英語專業教師,最大的優勢是和留學生的溝通毫無障礙,但是英語專業教師不僅缺乏臨床知識,而且因為英語專業教師平時只對我國本科生教學,所以很難把握留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征。醫學專業教師,相對于以上兩類教師,最顯著的特點是與臨床醫學專業的留學生在醫學知識對接上最佳。對于這三類教師的選擇性任用各個學校各有不同。以徐州醫科大學為例,在醫學漢語課程開設的早期,分別任用了對外漢語教師和英語專業教師進行醫學漢語教學,但是存在顯著的問題:首先,主要由于對外漢語教師和英語專業教師缺乏臨床知識,授課時大多數只能照本宣科,無法進行內容擴展或進行案例教學,純粹的語言教學使得課堂氣氛沉悶,留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醫學漢語考試成績較差,留學生臨床見習效果差等。通過多年不斷的醫學漢語教學摸索和教學改革,現在我校已形成相對成熟固定的醫學漢語教學班底。通常我校會通過教師的教育背景考察、教學質量評估、教研室推薦等方法,從全校教師中挑選出有醫學背景,有出國經歷,英語教學比賽中的突出者,進行醫學漢語課程的講授工作。這類教師通常臨床知識扎實,英語熟練,教學方式新穎,個人特色明顯,備受留學生好評。留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臨床見習效果有了明顯的改善。endprint
(二) 教學靈活化
1. 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授課老師
目前,我校采用2009年外語教學與研究社出版的《實用醫學漢語》系列教材。根據留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別采用醫學漢語課程基礎篇和臨床篇,二者教學內容存在較大差異。根據兩者不同,教師選擇也不同。醫學漢語基礎篇涉及的臨床知識很少,留學生這個階段的漢語基礎薄弱,聽說讀寫均不能很好地完成。漢語老師具有極強的責任心和耐心,并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夠熟練的用英語交流。因此,在我校是由漢語教研室承擔。醫學漢語臨床篇是根據不同的臨床科室,進行各個疾病的講解。臨床篇的內容具有專業性,在我校是由選拔出來的具有臨床背景的教師進行授課,兼顧了醫學的專業性和教學質量,依據臨床思維邏輯進行語言訓練,更好地為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的銜接做好準備。
2. 小班、小組教學
在我校,留學生每班約40人,在2015年以前實行大班授課,但是缺點明顯。首先,授課老師無法兼顧每個學生的學習,只能進行個別提問,部分留學生上課散漫,失去老師的關注通常無法集中注意學習,老師也無法掌握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其次,這是一門語言課程,在上課時需要大量的練習,通常大班教學時,無法做到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開口練習說漢語,留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所以教學效果一直不盡如人意。從2015年開始,我校實行小班小組教學,每班分為20人,再分為4組,每組5人。在課堂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多種形式的教學,比如情景表演、組間比賽、看漢語,寫拼音等等,老師根據小組表現,給予平時成績打分。這就大大提高了留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促使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每個學生都有表現機會,每個學生都能開口說漢語。
3. 教學手段多樣化
在醫學漢語教學中,為幫助留學生貼近臨床實踐,課堂教學中加入各疾病的典型臨床癥狀照片、視頻等資料,除了會加深留學生的感官印象,也是為了彌補在見習時難以觀看到的內容,或是受季節、地域限制等種種原因導致的見習內容缺失。學習課本上的詞匯時,盡量配上該詞的照片,例如心臟疾病中,“發紺”一詞,配上手指或是嘴唇的照片,可以幫助學生更為形象地記憶詞匯,并且把詞匯和臨床癥狀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除了照片,也可以加入音頻、視頻資料,例如學習支氣管哮喘疾病前,放映一段關于支氣管哮喘的帶有臨床表現和預防的視頻,不僅能引起留學生的好奇心,也能把留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引入課堂。
總之,醫學漢語課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醫學專業留學生在我國醫學實踐活動中漢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留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為中心,根據留學生自身特點,改變教學方式,提高留學生學習主動性,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態度轉變,從而為臨床見習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
參考文獻:
[1] 郝希山.拓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提升高等醫學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N].光明日報,2009;6.
[2] 于子倩.高年級醫學專業留學生的醫學漢語教學初探[J].醫學教育探索,2010,9(4):522-524.
[3] 嚴厲.論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醫學漢語教學[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6):1146-1147.
[4] 劉瓊.提高留學生臨床內科見習質量的探討[J].宜春學院學報,2012,34(12):153-154.
[5] 李玉蘋,陳成水,薛必成.留學生呼吸內科臨床見習模式探討[J].醫學教育探索,2010,9(3):357-3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