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
〔摘 要〕當今中國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國家在改善人口結構上開放二胎政策,從側面補充新生兒數量。然而人口結構的變化所對應的生存環境配套是否完善合理,是當下城市規劃社區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問題。文章從老幼代際關系融合出發,將豐富養老形式和德育培養幼兒兩方面聯系起來,以期尋找社區老幼互助新模式。
〔關鍵詞〕代際關系 老幼互助 空間設計
一、代際關系與養老撫幼的現狀
代際關系(relation between generations)指兩代人之間的人際關系,“通常是指老年人與青年人,如家中的祖父輩、父輩與兒女或孫輩之間的關系”。①代際關系既可發生于家庭中,也可以是社會范圍之內。家庭范圍之內的代際交換是家庭代際關系的重要規律,即父母一代給予子女一代以經濟或服務性幫助,而子女則給予父母一代以感情上的慰藉和尊重。
當下中國養老和育幼常常屬于被割裂的狀態,幼兒配套目前基本都被列入小區規劃中,而養老卻常常被偏遠化、邊緣化。育幼就近而養老偏遠,之間的代際紐帶分離,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資源浪費。
二、老幼互助空間的形成機遇
1.人口矛盾,觸發改革契機
老齡化日趨嚴重和二胎政策帶來的嬰兒潮之間形成的兩極關系,必然對養老和撫幼兩者的容量及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從2008年到2015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從0.86億人增長到1.43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6% 提高到 10.5%,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同時,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大、增長快,呈現出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的發展態勢。再加上未富先老和家庭結構小型化疊加在一起,養老問題變得非常嚴峻。另一方面,2013年12月中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201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實施全面二孩政策。老齡化日趨嚴重和二胎政策帶來的嬰兒潮之間形成的兩極關系,必然對養老容量及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同時為社區養老撫幼改革形成契機。短期看,敬老院和家庭養老屬于社會人口比例尚未失衡的養老初期階段;長期看,老年數量增量持續增長,現有的可容納空間將無法滿足,發展和規劃新的養老據點是本文的研究機遇。在社區建設中可同時針對老幼兩者之間的共性建立合作和共存,亦可針對特性建立依存和互補關系。
2.城鎮化的推廣,優化社區結構成為必然
基于現狀中所提的養老與撫幼的兩極化發展情況,在城鎮化進程中,社區管理成為城市管理的子單位,養老同撫幼共享社區資源和環境將形成必然趨勢。幼兒教育在社區建設中成為標配項目,老年人作為弱勢群體同樣應注重與原生家庭的聯系,強調就近性,進入社區可以借鑒撫幼的模式形成日間照料中心;或引進全新的代際學習中心模式,分析老幼活動的共性和特性,加強共性的協同合作,特性的獨立自主,從而為空間組織和設計提供有利的理論支持。
3.人口素質的提高,對提升生活質量的訴求愈加重視。
教育普及對人口素質的提升,反應在老年人對提升養老品質訴求的迫切,社會重幼輕老的社區配套狀態將逐漸得以改善。綜合國內外養老模式,參照發達國家的養老演進過程,我國目前僅處于養老基本階段即物質養老,將來發展趨勢必然是更注重老年人的情感生活。除了醫療硬件的完善,將更注重心理健康、養老生活的豐富及代際關系的融合,不再是單一的“靜老”,更多的是“快樂養老”。人性化養老將促使社區養老的內在自我成熟和完善。
三、老幼互助空間中人物特征
1.社區環境中老年人的心理行為分析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分為生存需求、社會需求以及實現自我的需求三個層次。對于老年人來說,由于生理機能的衰退,退休賦閑在家,這種角色的突然轉變會讓老人一時之間難以適應,產生失落感。除生理需求外,交往的需求往往是這個時期的老年極其需要的。提高歸屬感、安全感, 修煉身心,減輕家人的負擔,在老有所養的基礎上成為老有所用的人,繼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是當代老年人的新訴求。
2.兒童心理行為分析
有句俗話叫“三歲看老”,學齡前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已經有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愿望,他們開始模仿成年人扮演一些社會角色,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中來。但同時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心理發展又有很多不確定性, 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這一時期兒童的成長除了父母的言傳身教之外,還需要一個安全、有益兒童身心成長的環境。提供一個良好的活動場所可以擴大兒童的活動圈子,鍛煉兒童的交往能力,更好發揮兒童天性與創造力。
四、老幼互助空間設計要點
在社區養老體系中推廣“代際學習中心”模式,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其營建策略,要考慮到空間場所的選擇。目前許多城市社區都有自己的所屬幼兒園和老年活動中心,但基本上沒有什么交集,條件許可的話可以利用舊場所進行改造。如果是新建小區,就可以更好地進行前期規劃,直接將兩個活動場所進行結合設計。無論是哪一種結合, 都要兼顧到老人與兒童在建筑上的無障礙需求,保障硬件設備的安全性,同時要考慮到老人與兒童在心理行為上的各自特征,劃分各自活動區域,盡最大可能性滿足各區域通用設計的要求。
1.室內空間結合設計
室內空間主要圍繞老幼的日?;顒?、餐飲、休息等若干部分構成。老年人和兒童各不相同,同時又有很多可以互相交融的部分:一是區域劃分,將老幼公共活動空間合二為一,保持適當的流動性及圍觀性,讓兩者既有專屬又有公用;二是功能設計,老幼活動內容和習慣不同,老年人的活動空間多以書刊報紙、棋牌類活動等靜態空間為主,兒童空間則主要以益智玩具類、繪本類、小型游藝器樂等動態為主,注重動靜組合模式。
餐飲空間的設計可以更加開闊,將老人照料中心的食堂擴展為社區食堂,同時滿足很多社區中其他家庭的餐飲需求。可為老人和兒童專門開辟出一些特色食物區,將整個餐廳設計成多功能、多主題的一個區域。另外,餐廳中一些簡單安全的工作可以讓兒童和老人參與,通過一些簡單勞動,一方面可以作為一種勞動能力復建;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兒童的動手興趣,使雙方都能體會到勞動的樂趣。
兩個群體可以在室內空間中互相走動,體驗不同的氛圍空間,豐富環境的多樣元素, 將老人與兒童二者活動空間相結合,為兩個群體提供一個互相陪伴的場所。通過與兒童的接觸,老人可以發揮余熱,幫忙看護照顧兒童,增添生活的積極性,能夠做到老有所為。兒童通過與老年人的交流相處,也會在平時生活中養成敬老尊老的品質,學會關愛他人。
2.交通空間結合設計
在室外交通空間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老人和孩子不同的特性,在上下樓梯的設計中應該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可以采用樓梯、坡路、平臺相結合的方式設計上下樓空間,做到無障礙設計,保證兒童老人的安全性。在交通空間中,可以采用多種材質構建水平或者垂直的共用交通空間,加入多種現代設計元素,在交通空間中融入功能區設計,讓交通空間在發揮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可以變換成休息、溝通、娛樂的場所。
3.室外空間結合設計
在室外活動空間的設計上,要盡可能地縮小各個活動空間的障礙,讓使用者可以更多地交流接觸,增加相互了解的機會。從這個目的出發,在社區老年照料中心和幼教機構的室外活動區域中,要弱化其功能的不同,增加各個區域的透明性,讓老人兒童在活動的過程中可以自然地產生很多交流,在玩樂中互相增進感情。
五、?老幼互助空間創新意義
1.具有資源整合意義
當下中國養老和幼教基本屬于完全割裂的狀態,幼兒活動空間基本已成為社區規劃中的一部分,而養老長期以“靜養”的狀態被邊緣化,育幼就近而養老偏遠,之間的代際紐帶完全分離,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資源浪費。代際學習中心的構想,可對空間場地(包括活動、休閑娛樂、閱讀、餐飲等空間)、互助教育、醫護設備等多方面達到資源整合的作用。
2.有效提升老人晚年生活與幼兒成長時段的質量,具有潛移默化的德育意義
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改善傳統養老院中重硬件輕人性的環境,將遠程養老變為就近養老,同時與幼兒培養聯系,增加兩代人的溝通與聯系,一方面讓老年人重新發現并肯定自我價值,在與孩子接觸中獲得更多樂趣和歡笑;另一方面,孩童更能接受殘障老人,更清楚地懂得人的衰老過程,懂得付出與回報。
3.具有人性化惠民意義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顧、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健康恢復、傷病護理、緊急救助、臨終關懷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重視老年人問題,滿足老年人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是落實民生工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有助于擴大就業領域,有利于促進國民經濟的較快發展。
注 釋:
①楊晶晶,鄭涌.代際關系: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視角[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19).
參考文獻:
[1]裴娣娜等主編.中國女性百科全書——文化教育卷[M]東北大學出版社,1995
[2]姜霖,王勇彬.基于良好溝通的老年人產品設計策略[J]美術與設計,2017.01
[3]劉燁,馬斯洛的人本哲學[M]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本文系2015年長沙學院校教改青年項目《<空間設計>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與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48040/9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