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蘇安 扈元持
【摘要】從“十二五”以來,我國經濟的結構性不合理現象趨于明顯,主要經濟指標之間的聯動性出現背離,經濟增長持續下行與CPI持續低位運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業利潤率下降,消費上升而投資下降,等等。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調整經濟結構,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后,已正式拉開大幕。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 經濟新常態 持續健康發展
一、引言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主要是供給側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六個方面的結構問題。這六個方面的結構性問題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疊加,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加快培育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新機制
一般情況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生產要素量的增加和效率的改進顯然當一國人均國民收入處于較低水平時完全可以簡單的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即能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然而,當一國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躍升到較高階段時,持續推動經濟增長就得著眼于生產要素效率的改善,事實也是如此。我國當前經濟增長面臨的主要問題就在于,繼續以生產要素量的增加,實現持續穩定的增長,既無太大空間也受制于資源,環境等要素瓶頸的制約。換句話說,只有改進生產要素的效率,進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才能確保經濟增長。因此,面對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矛盾風險挑戰仍然離不開從供需兩方面同時發力,只是重點重心則應放在生產能力的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方面,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厚植發展優勢,激活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后勁,形成新的發展動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然屬于改革的方法論,并非改革的終極目的,是經濟新常態下,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的必由之路,主動選擇。
(二)堅持問題導向,不斷解決問題,化解矛盾
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一文中談到矛盾的普遍性這個問題,寫到:矛盾存在于一切數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必然存在著諸多矛盾關系,如供給和需求的矛盾、淘汰落后產能和經濟增長的矛盾、處置僵尸企業和社會和諧穩定的矛盾、化解房地產庫存和購房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和可用財力不足的矛盾等等。我們不要幻想在某一天把這些矛盾全部解決完了,因為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產生,由此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把不斷解決問題,化解矛盾貫穿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過程。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供給與需求的辯證統一
供給與需求是經濟發展中不可分割,對立統一的有機體,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兩者互為條件,相互轉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放棄需求,而是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經濟理論的推演和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都證實經濟增長動力是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需求拉動與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和資本“四大要素”供給驅動的有機結合。國際經驗表明,各經濟體在起飛前和起飛階段,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和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容易較多地生成和體現出來,偶爾進入到成熟階段和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即中等收入階段之后,制度與創新的貢獻更大,并且極其關鍵。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經濟周期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轉化成結構性問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因此,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改善供給,優化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供需低水平均衡向供需均衡的高度化、合理化演進。
(四)宏觀審慎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協調
貨幣政策通過利率和貨幣供應量渠道對銀行、企業和個人產生影響。在經濟低位運行時期,央行擴大性的貨幣政策通過降低利率,影響商業銀行信貸投放能力,最終會降低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降低商業銀行的杠桿比率。由于商業銀行撥備制度具有順周期性,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使得商業銀行撥備減少,從而影響宏觀審慎政策的實施。當以提高貨幣供應量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實施后,居民手中,財富增加,消費增加,總需求增加。若證券市場不景氣,居民會把手中的貨幣投放到實物資產上加劇,房地產等領域的資產價格上漲,資產價格的穩定對宏觀審慎監管有重要影響。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首先應充分發揮利率的間接調控作用及通過影響資金使用成本來調節宏觀經濟,引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資金的流向。其次應加大推行直接融資,弱化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在銀行體系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解決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的潛在沖突。最后,密切關注物價和資產價格的變化,以貨幣政策影響和調節物價水平,宏觀審慎政策關注資產價格,在二者同時出現較高狀態時,可同時運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進行調控是兩種政策的疊加和協調效應達到最大化。
三、結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必然要求,總之,我們要用唯物辯證法的思想方法正確認識、準確把握并妥善處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涉及的諸方面的矛盾和問題,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積極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