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少梅??
摘要:寓言是通過簡短的故事內容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形象鮮明,手法夸張,把對孩子的教育與批評蘊含于有趣的故事中,是深受兒童喜愛的一種文體。每個寓言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領悟寓意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高潮。只有讓學生領悟寓言的寓意,才能發揮語言的真正教育作用,才能讓學生在寓言故事中明辨是非,受到德育熏陶并健康成長。但是,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較差,缺乏感情經驗,要領悟深刻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可以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性強等特點,采取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和情感經驗談話交流、講故事、演課本劇、續編故事”等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領悟寓言的寓意。
關鍵詞:寓意;談話交流;講故事;演課本劇;續編故事
寓言大多通過一些動物、植物或無生命等奇怪的東西說著人的話,做著人的事,來闡述深刻的道理。它的內容簡短、題材廣泛、形象鮮明、手法夸張,把對孩子的教育與批評蘊含于有趣的故事中,這種方式容易被學生接受,適合小學生閱讀。因此,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本中,適當地選編了一些寓言故事,如《拔苗助長》《守株待兔》《我要的是葫蘆》《小猴子下山》等課文。由于這種體裁更具哲理性、諷喻性,它為我們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機,所以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知識水平,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讓學生領悟寓言故事的形象和寓意。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性強等特點,可以采取“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和情感經驗談話交流、講故事、演課本劇、續編故事”等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領悟寓言的寓意。
一、 談話交流
為了讓學生領悟寓言的寓意,常常會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談話交流,如: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得對嗎?他錯在哪里?你會對他說些什么?你的身邊、電影或電視故事中有哪些雷同的人或事?
如:在學習《拔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時,在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學習了課文的第三段后,我提出了“大家想一想,如果你在場看到田里枯萎的禾苗,你會對這個種田人說什么呢?”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交流。
學生回答說:“多好的禾苗啊,都被你給拔死了。”“你這是幫倒忙啊!”“禾苗有它自己的生長特點,得慢慢地生長,不能急的,你怎么能做出這樣的傻事呢?”
老師小結:說得多好啊!禾苗有它自己的生長規律。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律,就會做錯事。
在學生領悟寓意之后,我還讓學生在遵守事物的規律之下,讓學生繼續交流:
我們已經知道種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種田人的鄰居或親屬,你怎樣幫助他實現自己的愿望?(適量地施肥、適量地澆水、及實地除蟲……)
這樣一來,在學生的談話交流中,寓言故事的寓意學生就很容易領悟出來了。
又如:在學習《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以下的交流談話環節來讓學生領悟寓意:
種葫蘆的人錯在哪里?
1. 先討論鄰居對他提的意見正確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2. 小葫蘆開始長得多好呀,后來都落了多可惜呀!種葫蘆的人會怎么想?(怨自己不聽勸告不治蟲子。)
3. 種葫蘆的人錯在哪里呢?
葉子上生了蟲他不馬上治。
鄰居告訴他要治蟲他不聽。
(他不知道葉子和葫蘆是有關系的,只顧葫蘆不管葉子,結果葫蘆都掉了)
4. 葫蘆一開始長得好的時候,它的葉子是什么樣的?后來又是什么原因讓葫蘆沒有結果呢?(葉子與葫蘆生長的關系)
5.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事與事之間是有聯系的,看問題不要只看一方面、要看全面。)
6. 讓學生說說這個人種了葫蘆卻得不到葫蘆的原因。
二、 講故事
講故事,就是讓學生復述寓言故事的內容和情節。當然,學生講故事時可以依據自己對故事的理解融入自己的神態、肢體語言和語氣,甚至是自己的情感。通過講故事,讓學生在理解故事情節的過程中,更能領悟故事的寓意。
如:在學習《拔苗助長》《守株待兔》這兩個寓言故事時,我就要求學生進行講故事比賽,看誰能夠將這兩個寓言故事講得具體生動。
當然,講故事還可以變得更加有趣,如學習《小猴子下山》時,我是這樣設計讓學生講故事的:老師當媽媽,學生當小猴子,當小猴子回到家以后,媽媽問:“你今天去了哪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猴子講完后,媽媽又問:“你怎么空手回來了?”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講故事,學生的講述有條理,而且也更加明白了這個故事的寓意。
三、 演課本劇
課本劇是在對課本中選取的某些寓言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串演故事中出現的角色。這樣有交流有互動的學習可以刺激學生主動閱讀、感悟作者的創作激情,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寓言的寓意。
我曾經見過于永正老師教學《狐假虎威》的教學實錄,他讓學生領悟這個故事的寓意就是運用了演課本劇這個方法。
教學《狐假虎威》后半部分時,為了幫助學生通過讀了解狐貍如何借老虎的威風在百獸面前神氣活現的樣子,領會寓意,于永正老師獨具慧眼,抓住“狐貍和老虎誰在前誰在后,為什么?”這個很不起眼但極富啟發性的問題,借助模擬表演這一形式,引導學生研讀。學生如臨其境,抽象的語言文字頓時“活”起來了,兒童的思維也“活”起來了。
師:下面兩節就是寫它們到森林去的情景。這兩節寫得非常精彩。請仔細讀一讀,過一會兒,我請幾個小朋友把這兩節寫的事表演一下。要想演好,必須讀好。
(學生認真讀書。之后,老師找了五位小朋友,一位戴上老虎頭飾,一位載上狐貍頭飾,另外三位分別載上小鹿、兔子、野豬頭飾)
師:其余同學都來當導演,導演更了不起。各位導演看看狐貍和老虎誰在前,誰在后,為什么?請讀書,根據書上的要求來指導。
生:狐貍在前面走,老虎跟在后面走。因為書上說:“再往狐貍身后一看,一只大老虎。”
生:圖上畫的狐貍在前,老虎在后。
師:這兩位導演讀書很認真……小兔啦,野豬啦,應在什么地方?
生:他們在森林深處,要站得遠一點。
師:(問“老虎”)你東張西望看什么?
“虎”:我看看動物們是不是怕狐貍。(眾笑)
(“狐貍”、“老虎”繼續往前走。“小免”、“小鹿”等一見“老虎”,“呀”地聲,撒腿就跑。)
師:(問“小鹿”)你為什么跑?害怕誰?
“鹿”:我怕的是老虎。
師:不是怕狐貍?
“鹿”:誰怕它呀!(眾笑)
師:同學們,不,各位導演們,對他們的表演有什么意見嗎?
(小朋友給予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