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起祥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的精彩可以通過預設體現,然而更多的精彩往往出現在預設之外。由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情境,誘導課堂的生成性資源,及時捕捉非預設生成的智慧火花,讓課堂綻放活力。
關鍵詞:預設;誘導;生成性資源
《愚公移山》教學片斷:
學習了課文內容,相信同學們對愚公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那么,如果我們從現代人的眼光來評析愚公的行為,你覺得愚公愚不愚?
學生對愚公的行為各抒己見:有的人認為愚公的做法充滿了智慧;有的人認為愚公的做法是愚蠢的;有的人認為愚公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課堂上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討論相當激烈,在濃烈的氛圍中,我提出讓學生用小組辯論的形式展開討論,圍繞“愚公的行為愚不愚”這個問題開展小組辯論。
正當學生激烈討論的時候,我因勢利導,讓學生以辯論的形式討論“愚公到底愚不愚”這個問題,根據所持觀點將位置分成相對的兩個陣營,進行正反方大辯論。
正方:以課本語句為內容,從愚公移山目的、過程、結果等方面論述了“愚公不愚”的觀點,強調新時期應大力倡導和發揚愚公移山精神。
反方:愚公移山的行為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的破壞。如果人人都像愚公一樣,上天給我們的恩賜將是“特大洪災”。
反方:愚公他雖有堅韌頑強、百折不撓的精神,但他缺少了靈活性,不思變通,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其實,他只要把家搬遷,易地而居,二山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在辯論中,我發現反方的同學逐漸占據了上風,他們結合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用大量的事例,旁征博引,時時把正方辯得啞口無言,無力招架。
此時,我拿出了準備好的一篇文言材料,提出由三位同學共同研讀《愚公移山》:
生甲合卷而長嘆說:“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
生乙慨然曰:“愚公之移山也,本是為子孫造福,非謀個人利益,因此,若是從個人利益的角度來看,認為愚公愚蠢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從利人的角度來看,愚公就是大智大勇之人了。”
生甲動容曰:“今聽君一言,勝讀十年書啊。”
丙生聽了兩個同學的言論,笑曰:“愚公之精神雖甚可嘉,然其法則實愚也。移山何若搬家,所費之力寡,而子子孫孫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樂而不為?況移山之法,叩石墾壤,毀山之草木,損海之生靈,實有百害而僅一利之為也。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
聽完文言材料的朗讀之后,雙方辯論繼續進行,但此時辯論雙方的情況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原先處于優勢的反方有不少同學“倒戈相向”,而措手不及的正方似乎又漸漸的占據了主動……
經過同學們的辯論,最終大家的結論是:“愚公不愚”。學生從中不僅真切地感受到愚公那種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精神的可貴,而且還樹立了在新時代要以新的方法來完成愚公的“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的理想。
幾點反思: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要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結合自己二十多年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我真切地體會到:精心預設可以讓課堂展現精彩,但更多的精彩是無法預設的,課堂上的精彩才能體現學生的智慧。這就
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看待課堂生成性資源,及時捕捉“非預設生成”的智慧火花,讓課堂綻放活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實際話題。
(一) 課前預設,預備生成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的活動,也是教師有計劃的組織教學活動,不僅有預設性,更有很大的生成空間,對課堂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是課堂生成的前提和基礎,而課堂的生成是對預設的超越和發展。例如,對“愚公到底愚不愚”這個問題的辯論,我預設了學生在辯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了一邊倒的傾向,于是事先準備了一篇文言文材料,讓幾個學生朗讀,在此基礎上再次進行辯論。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就既生動又活潑。
當然,教師在課前備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解讀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既要領會教學的設計意圖,又要研究學生的現狀,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本班學生的學情及實際生活環境,預設教學中可能出現的現象,并做好矯正準備措施。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實現我們的教學目的,提高教育質量。
(二) 創設情境,誘導生成
課堂是師生知識共享、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在備課過程中,即使考慮再充分,依舊難以想到課堂中會出現的種種形形色色的情況和問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長的情境,把學生的生命力量引出來,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歷程。例如,對“愚公究竟愚不愚”這個問題的辯論也正體現了這一點,學生在辯論過程中進一步明確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它反映的是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以及與自然作斗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強毅力和偉大氣魄,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 尊重學生,確保生成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留心學生的反應,努力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心靈處于動態的發展之中,特別是在課堂上敢于提出問題、提出自己見解的學生,對這些問題更是不能置之不理,不要用“課后時間再說”方式來處理,教師要善于保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四) 因勢利導,拓展生成
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的生成是動態的,它緊隨文章內容千變萬化,因此,我們在課前即使有再好的預設,做了多么充分的準備,也會與課堂實施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發揮自己教學機智,做到心中有預案,但又不拘于形式,讓自己的每一堂課都能按編寫好的教學設計有序進行,才能隨時把握課堂中的意外之聲,因勢利導,讓意外衍生出更多的精彩,充分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智慧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面對課堂上出現的意外因素,抓住時機,因勢利導,用自己的教學機智拓展生成真正做到預設與生成的融合統一。
參考文獻:
[1] 陳旭遠,楊宏麗.論生成性教學[J].福建教育,2004(7A):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