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荔
摘要:心理問題直接影響著中學生的生活質量。研究表明,體育運動可以提高自信和自我概念水平,特質的焦慮和抑郁也能受到體育運動的輕微影響,可以鍛煉心理品質,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中學生;體育運動;心理健康
一、 引言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應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是對社會環境的適應。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正確對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難和挫折,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對一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參加體育運動可以調節緊張情緒,緩解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降低學生的焦慮狀態、學生的心理紊亂等水平,是促進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 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 主觀因素影響
1. 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速度不均衡
2. 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發展過程不協調
(二) 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1. 學校教育環境影響
目前各個學校基本都建立了心理咨詢室,但由于應試教育仍在我國教育中處于主流地位,學校為學生提供的服務仍以知識灌輸為主,由于知識積累迅速,接受的信息量過大,學習的內在動力弱化,使學生不堪負重,同時緊張、激烈、單調的學校生活,往往難以平衡孤獨、焦慮、恐懼等現狀。加之部分學生成績不理想,自己感到升學無望,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最后發展成為心理失衡。
(三) 家庭教育環境影響
當代的中學生大多數為獨生子女,許多人從小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依賴性強、不能容人的不良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況也非常嚴重,這使得他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面臨很多問題。加上許多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導致他們獨立生活能力差,自我意識很強,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生活處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比較缺乏,久而久之難免導致某種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因同學關系緊張而患病、出走、耽誤學業的情況屢有發生。此外,不同的中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教方式、單親家庭的生活都給他們帶來負面影響。
三、 體育運動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 體育能夠促進智力的發展。
從我國幾千年的教育史不難看出,智育在所有教育過程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智力是個體圓滿完成工作、學習任務的基礎條件,體育學習和認知活動一樣,依賴于學生的知覺、記憶、思維、注意等綜合認識能力,因此堅持參加體育活動,可以改善一個人的智力和提高學習效果,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可以讓大腦獲得充分的氧氣,使腦力得以快速恢復。
(二) 體育能夠調節中學生的情緒狀態。
情緒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體驗,情緒幾乎參與人的所有活動,對人的行為活動起著很大的調節作用。長時期的情緒壓抑、憂慮和緊張還可導致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體育活動能直接地給人愉快和喜悅,并能降低因當今社會壓力造成的精神不振、心境差、緊張與焦慮等各種癥狀,從而調節人的情緒,改善和促進心理健康。因而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而產生煩惱和壓抑情緒時,可以通過體育運動擺脫煩惱,振奮精神。
(三) 體育能夠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良好的心理素質主要是自信心、勇敢精神、競爭意識、意志力、自制力及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等。相對體育而言意志堅韌頑強是十分重要的。它在人們調動自身力去克服困難和挫折的實踐中體現出來。可當代中學生生活經歷單一,缺少艱苦生活環境的考驗、磨練,對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是不利的。中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所以體育運動是培養良好意志品質的重要手段與途徑。讓學生通過參加體育活動體驗運動的樂趣展示自己的風采,讓他們自信地參入各項活動中。
(四) 體育可以提高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體育運動不但可使同學之間產生親近感,豐富和發展中學生的生活方式,還可使學生獲得友誼、支持、理解,得到內心的慰藉,提高自信,從而降低挫折感,消除隔閡和孤獨感,有利于情感交流和解除自我幽閉,更容易與他人之間形成朋友關系,因此,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加強人際關系,更是對培養心理適應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在分析了體育鍛煉對健康的影響后,不難看出,中學生心理健康,不僅會影響其在校學習生活,還將直接影響其終身發展。而體育鍛煉不僅能強健身體、增強體質,還具有完善身體、發展身體、修煉人生、健康心靈、健全人格、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等功能,因此,加強體育運動對促進中學生甚至全人類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祝蓓里.季瀏.體育心理學新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 張小田.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2005,(2):81-83.
[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EB/O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