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
摘要:我國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很多的弊端,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新教學模式,面向全體學生,使得學生整體成績有所提升,而采用分層教學有利于實現這一目標。所以,本文將主要探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分層教學的具體實踐措施,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提供合理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新高考背景;高中生物分層;實踐分析
引言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強調學生全體學習成績的提升,重視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而采用分層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生物學習興趣與成績提升。所以,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分層教學的實踐對策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
一、 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層
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指導者,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的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由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習水平存在著差異性,因此,學生學習知識承受難度不同,教師要在掌握學生學習層次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有效分層,最終開展分層教學。綜上所述,教師在劃分層次時以學生生物知識掌握情況、學習能力水平以及課程學習的興趣進行層次劃分,將學生分成3組。1組學生缺乏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只有教師進行有效監督,學生才可能開展學習活動,學生的生物成績較差。2組同學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具有一定的自我約束能力,基本能跟上教師講課的思路,學習成績處于中等水平。3組同學具有較強的生物學習興趣,且基礎知識掌握較好,具備良好的生物學習習慣,成績處于上游水平。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興趣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教師根據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開展生物教學活動,最終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除此之外,在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尊重個體發展,促進學生成績提升。
二、 生物課堂教學分層
(一) 創設生物教學疑問,導入生物課堂學習
生物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聯系,因此,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前,要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合理的疑問,促進學生對生物學科知識的思考。教師創設問題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呈現直觀的生物模型、講述有趣的生物典故等,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提問,提升學生生物學習的興趣,引入新課程教學內容的學習。例如:在講解“細胞呼吸”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生物教學內容創設以下的提問:細胞如何進行呼吸?這一提問很容易提升學生的好奇心理,學生便會帶著這一疑問進行教學內容創新,最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創設啟發性的教學問題吸引學生生物課程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生在導入學習階段對生物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二) 進行課程內容細化,開展分組討論學習
當教師設置了疑問之后,教師要采用邊講與邊提問的方式進行生物教學活動。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進一步地細化教學內容,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思路。教師講課的語速要符合大多數學生的接受水平,使得學生充分掌握生物知識。同時,教師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仍需要提出一些生物問題,但是這些問題要考慮到各個層次的學生,使得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所以,教師要控制問題的難易程度,問題要具有啟發性,最終促使各個層次學生的成績提升。
仍然以“細胞呼吸”這一內容為例,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設置難度不同的提問。如:針對1組同學,教師可以詢問1組學生細胞呼吸的相關概念,2組同學回答細胞呼吸的相關過程,而第3組學生必須要掌握細胞呼吸的類型,并能準確地進行判斷。同時,要讓學生闡述細胞呼吸的原理。當學生回答完問題以后,教師要組織全體學生進行討論,使得全班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并能充分地消化生物知識。
(三) 學生練習作業分層
由于學生的學習水平存在著差異性,因此,教師在布置學生練習作業的過程中要進行分層。主要從作業量、作業難度、時間以及作業批改等方面進行分層。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設置不同難度的作業,3組學生作業難度高于2組,而2組難度則又高于1組。使得作業難度在各個層次學生可接受范圍之內。其次,在作業時間上,教師要給予1組學生更多的作業時間,而減少3組作業時間。再次,在作業批改過程中,教師要首先批改1組學生的作業,在作業本上多寫一些鼓勵性的話,激起學生生物學習的信心。在批改3組學生時,教師要盡量采用肯定性的語言,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學習成績均有所提升。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尋找恰當的方式采用分層教學方式。通過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創設生物問題,導入新課學習,進行課程細化,促進小組分組討論,最后對學生的生物作業進行分層,最終促進各個層次學生學習成績提升。
參考文獻:
[1] 郭麗芳.分層次教學理論在高中生物課堂的實踐[J].新課程,2015,12(08):54.
[2] 石玲華.淺談分層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56(01):263.
[3] 劉曉慶,趙輝.分層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散文百家,2015,11(01):2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