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岳
摘要:本文淺析了提存制度的發展、提存的性質以及由這些性質出現的特殊法律關系,分析提存過程中各方當事人之間的相互法律關系。
關鍵詞:提存;債權人;債務人;法律關系;公證
提存是債務人向債權人以外的特定的機關交付合同標的物的行為,由特定的機關在一定期限內對提存物進行保存,視為債務人履行了債務。提存能產生與合同履行一樣的使合同關系消滅的效力。提存的目的是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減少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經濟糾紛及矛盾。
一、 我國提存制度的建立歷程
提存制度是在世界法律史的發展過程中誕生的,它最早起源于羅馬法。經過漫長的過程,提存在形式和內容各方面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提存的目的與基本原則并未超出羅馬法的范圍。
在1995年6月2日,中國政府部門發布了《提存公證規則》,具體規定了公證機構如何辦理提存公證,規定了辦理提存公證時所需要審核的原因、條件和程序等問題。
明確規定了提存能產生消滅債務和擔保債務履行的法律效力,規定了公證機構是辦理提存的機構。在西方國家,其國內也都通過法定授權或成立專門的機構辦理公證業務。通過法定的權利使辦理的公證能夠產生有別于其他法律行為的特殊效力。提存公證業務作為公證業務一種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要求。而提存作為需要公家公信力保障的業務,正處于公證處的職能范圍內。通過公證處辦理提存,也會便利于國家對提存業務的管理。提存公證業務的開展,可以保障債權債務關系,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有效的避免訴訟糾紛,維護社會秩序。
隨著世界經濟開放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全球化經濟的態勢已經逐步建立起來。這就要求在觀察法律規范是否適應社會的發展時要用全球化的視角來觀察。通過這種觀察角度就可以發現,公證業務的開展對整個社會的文明進程起到了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所趨,貿易一體化的商務動作均對公證法律規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項維護經濟社會的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對促進經濟的發展,起著保駕護航的作用。提存制度作為維護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經濟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國必須圍繞提存制定更加完備的法律制度,為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二、 提存關系產生的特殊性
“提存”這個詞語可以分別解釋:“提者,取也;存者,存放、存留,保存也?!碧岽骊P系的產生是指作為債權債務關系的一方的債務人或者債務的擔保人為了履行債務或者提供擔保,將需要對債權人承擔的債務的標的物或擔保物提交給特殊機構寄存、保管。當提存約定的條件成立后,提存的保管機構將提存物交給約定的質權人或受益人的活動。西方的學者認為,提存機構只是按照約定在承擔保管提存物的義務,但它并不介入到原有的債權債務關系中。提存機構調整的是私法領域的法律關系。提存關系的產生導致了債務的清償或債務擔保關系的確立。
(一) 提存具有債權債務法律關系的性質
提存關系的產生導致了債務關系的清償。提存機構依照國家所賦予的公權力,調整債權人、債務人、擔保人等債權債務關系。提存人向提存機構交付提存物、提存人與提存機構、提存物的領取人與提存機構的關系是國家公法調整的范圍。而作為提存關系產生前提的債權債務關系則是私法調整的法律關系。依照提存約定,一旦提存關系產生就表示憑借公權力的支持,原來的債權債務關系已經發生了變化。提存是民事私法關系與國家公法關系公共存在的集合體。提存制度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民事私法關系各方的權益,樹立國家公法權威的制度。提存的成立對優良社會秩序的建立有巨大的意義。
(二) 提存具有委托保管的性質
以清償或擔保為目的的提存,根據提存合同的約定,等到條件滿足后債務人可以從提存機構取得提存物。法律規定,如果債務人取回標的物后,應當承擔全部的提存費用,但提存關系視為沒有產生。這與我國《合同法》中規定的委托保管的性質一樣。所以,提存本身具備了委托保管的內容。在委托保管的內容中,關于保管物的規定是保管合同的一項重要內容。所以,在提存合同中也需要對物品的保管作為一項重要合同內容。對于金錢等易于保管的物品可以由公證機構指定專門的銀行等機構進行保管。對特殊的物品必須由提存人將詳細完備的保管物品的要求提交公證機構,由公證處通過法律程序,指定專門的機構進行保管。對于具有危險性屬性的提存物品,事先提存人需要表明保存物的危險性和保管要求,再由公證機構指定保管提存物的地點。在公證機構指定保管地點或機構的時候,應該將指定的保管地點或機構以及保管的條件要求通知辦理提存的債權人和債務人,如果產生異議,債權人和債務人應以書面形式通知公證機構,已達到明確各方權利義務的目的。對特殊提存物產生的孳息物及孳息物的處理也要做出相應的規定。這樣才能使提存各方在提存活動中得到保障。
(三) 提存具有清償債權人債務或者提供擔保的性質
提存合同中可以約定,債務人或擔保人向提存機構提交擔保物后,就會產生已經向債務人清償全部債務的效力。當在債權債務關系中,債務人向債權人表示不能履行債務或在約定的期限內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可以向提存機構申請取得提存物,達到債務關系清償的實際效果。因此,對于清償活動中的提存物的處置,也屬于提存產生效力的一部分,必須在提存合同中予以明確的規定。
三、 提存在公證業務辦理中各方的法律關系
辦理提存公證后,債務關系得到了清償,債務關系得到了消滅。所以,提存公證在辦理的過程中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當事人:提存人、債權人或公證機構。于是,提存公證主要涉及下列三方面的關系。
提存公證中的債權人、債務人的關系。
(一) 債務清償關系
一旦提存人將提存物交給了提存機構,原本的債權債務關系就消滅了。即使債權人不到公證機構受領提存物,債務都將消滅。提存機構受理提存物后,提存物的所有權就發生了轉變,提存物的歸屬由債務人轉化到了債權人。但提存物卻保管在了提存機構。在提存機構保管提存物的過程中,提存物因為意外發生了毀損或滅失,則債權人應當承擔毀損或滅失的損失。endprint
(二) 提存期間內產生的孳息歸債權人所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03條規定:“標的物提存后,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債權人承擔。提存期間,標的物的孳息歸債權人所有。”《提存公證規則》第22條第1款規定:“提存物在提存期間所產生的孳息歸提存受領人所有。提存人取回提存物的,孳息歸提存人所有。”所以根據法律規定,在提存期間內提存物所產生的孳息以及增值部分也應該屬于債權人。但債權人也應當承擔由于意外導致孳息以及增值部分毀損或滅失的損失。
(三) 提存公證中提存人、公證處的關系
提存公證中,自提存關系產生后,提存人與公證處之間就產生了委托保管的關系。提存人應當保證提存物的適宜保管性,而公證處則需要承擔對提存物的妥善保管義務,要有效的防止提存物的毀損或滅失。對于公證機構發現根據提存約定的期限債權人不按時領取提存物或超過約定的期限進行保存的標的物,可以根據規定給予合法的拍賣并按照規定保存其價款?!短岽婀C規則》第十九條規定:“公證處有保管提存標的物的權利和義務。公證處應當采取適當的方法妥善保管提存標的物,以防毀損、變質或滅失。對不宜保存的、提存受領人到期不領取或超過保管期限的提存物品,公證處可以拍賣,保存其價款。”并且《提存公證規則》還規定了提存物的保管期限。第二十條規定:“下列物品的保管期限為六個月:(一)不適于長期保管或長期保管將損害其價值的;(二)六個月的保管費用超過物品價值的5%?!?/p>
在提存物的屬性是存款單、獎券等需要領取利息或需要承兌、兌獎的,公證處應當承擔承兌或領取的義務。所獲得的本金和孳息在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按不損害提存受領人利益的原則處理。無法按原用途使用的,應以貨幣形式存入提存賬戶。定期存款到期的,原則上按原來期限將本金和利息一并轉存。股息紅利除用于支付有關的費用外,剩余部分應當存入提存專用賬戶。提存的不動產或其他物品的收益,除用于維護費用外剩余部分應當存入提存賬戶。
(四) 提存公證中提存人、公證處的關系
提存物交付提存機構后,提存人與公證處按照合同規定承擔不同的權利和義務。提存人按照合同約定承擔向公證處提交提存物并承擔提存相關費用的義務,享有公證處合理保管提存物而導致債務關系消滅的權利。公證機構享有按照合同取得提存物、收取提存費用等權利。承擔按照約定保管提存物、保證按照提存合同約定向債權人提交提存物,對不符合合同約定債權債務人拒絕交付提存物、在提存物易于毀損或滅失的情況下維護債權債務人利益的義務。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經濟社會的各種經濟關系必將更加錯綜復雜。提存制度作為一項有效的維護經濟參與者的制度,會越來越多地運用到經濟往來中。因此,我國必須做好相應的法律準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