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曉聰
【摘要】教師的個人專業成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先進的教學理念、豐富的教學經驗的學習、理解和實踐。通過案例寫作與研討的形式,讓教師走近與顯化自身經驗,不僅僅是一個提升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更是一個提升專業智慧的過程。
【關鍵詞】案例研究 專業發展 有效手段
一、案例寫作為教師提供了顯化自身經驗的機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教的內容,屬于明確知識。但針對一個特定的學生群體(或個體),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采用什么樣的輔助手段與顯示方式,根據課堂生成教師做出什么樣的反應或是做出怎樣的教學調整,則表現為知識的不確定性,因為其中更多包含的是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經驗,以及作為主導者對輔助意識和集中意識的整合能力。
就教師個體而言,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遇到一些引起自己思考的事例(包括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與思考、解決的過程),通過案例寫作的形式再現出來,實際上是對自己已有經驗的外在描述。在案例中,有教師的感情體現,有學生的思想火花,有教師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究的經歷。記載每一時期、每一階段處理課堂教學事件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教師對輔助意識和集中意識的整合能力,以及這種能力的演變。循著這種演變,教師自身(或者他人)可以窺見個人的教學風格。它既是教師個人發展的過程反映,同時也必將成為其專業成長的導航儀。
二、案例研究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剖析自身經驗的能力
我們在觀摩同伴,特別是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時,除了要注意特定的教學任務、具體的教學程序以及每個教學環節中的教學重點這些明確知識外,還應當特別注意教師圍繞這些教學任務所做出的一系列應對方法與手段,諸如課堂教學程序的實施與變化、教學時間的分配與調整、教學環節的轉換與銜接、學生情緒的控制與引導、突發事件的應對與處理,以及教師儀表和體態語言所形成的親和力,等等。教師的應變能力取決于教師經驗的豐富程度。教師通過案例的形式深入分析同伴或優秀教師的教學策略與技巧,然后與自己進行比較,比較的重點不是放在做了沒有、能不能做、做得好不好等方面,而是放在為什么要這么做,所做的度控制在什么范圍內,這樣的控制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等方面,從而結合自身的條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有效經驗。
另一方面,教師從同伴或優秀教師那里獲得的能夠成為案例的事實,往往是教師自己在工作中難以化解的,或是感受深刻、啟發巨大的事實材料。教師通過對這些事實材料的記錄與梳理,可以對自己已有的經驗有更正確的認識,同時幫助教師認識到自己在處理類似或相關問題學識上存在的不足。如果教師對案例的寫作形成一種習慣,那么隨著案例材料的增多,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水平就會得到快速提高。
三、案例研究可以促進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
許多教師以往只是在期末或在年終學校評價自己工作的時候,才會被動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關于自己課堂上的“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等問題極少有意識地加以探討。
而一定量的案例寫作與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帶來這種轉變。因為案例寫作,是要通過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發現某些問題,并進而澄清有關問題。這實際上可以極大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教師向更高的專業水平邁進。案例寫作與研究如果能夠滲透在教學過程的始終,反思變成一種常規工作,則可以解決教學中許多疑難問題。
假如教師僅僅關注一堂課的教學程序、教學方法的形式上的學習與模仿,那么,這種學習與模仿只會使其教學生涯的軌跡產生微小的變化,最后的結果,充其量只能使自己成為一個熟練的教書匠而已。如果對系統施以重要的、哪怕是微小的改變,就會對系統的發展產生劇烈的變化,這種變化有可能促使系統發生新的質變,而這種改變就是對自身經驗的認識、實踐和內化。在這里,對案例的長期積累與反思,就意味著在對自己教學生涯的運行軌跡進行持續不斷的校正與發力,久而久之,教師的個人專業成長將會超越預設軌跡而進入更高層次。
四、案例研究可以形成一種新的教師文化
首先,案例寫作與研討為教師之間分享新課程改革的經驗,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教師工作主要體現為一種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相互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而案例寫作是以書面形式反映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了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經驗。通過案例,教師可以了解自己的同事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面臨的問題又是什么,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個人分析、小組討論等,在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多樣性和所面臨問題的復雜性的情況下,尋求同伴的幫助,使教師能夠把對教育、教學的具體經驗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反思教學問題的過程中把握教育教學最優化規律。
五、案例研究需要專家的專業引領
案例寫作與研讀,說到底只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一種手段,而要真正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離不開專家的專業引領。專業引領下的案例研究是一條提高教師專業發展行之有效的途徑。
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專業理想,包括現代的教育理念和健全的專業情懷。二是專業知識和技能,主要指教師專業服務的本領。一名教師必須同時具備本體性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和條件性知識——教育教學專業知識。具有學科專業知識、豐富的教育教學專業知識是教師的基本素質,然而,這兩種專業知識的簡單疊加并不能形成教師專業化素質,也不能帶來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和發展。教師需將本體性知識“心理學化”,以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把知識“內化”,并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教師的這種基本技能,須由實踐性知識來進行整合,使其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三是教育智慧。教師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現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具有敏銳感受、準確判斷生成和變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的能力;具有根據對象情況和面臨的情境,及時做出決策或選擇,并調節教育行為的魄力;具有使學生積極投入學校生活,熱愛學習和創造,愿意與他人進行心靈對話的魅力。
專業引領要以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為途徑。任何教師具體的行為模式中都隱含著一定的理論和策略,只不過教師對此缺乏理性的認識和主動把握的意識。從專業引領的互動層面上看,教師的反思一般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結合教學案例,反思自身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二是結合專業引領的理論分析,反思專業引領者的分析與自身反思之間的差異。前者側重于經驗的感悟,后者則是教師理論提升與實踐轉化的重要途徑,這也正是專業引領雙向互動的結合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