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 聞 魯長國
母其文:建全國一流的遠程醫學影像診斷平臺
本刊記者 張 聞 魯長國

在辦公室
前言:“大醫者,大慈惻隱身懷仁術,胸存遠見腹有良謀。”這便是母其文近三十年科研路的最佳寫照。因為不甘平凡,他從四川的一個小縣城走向了世界。因為心懷夢想,他漂洋過海,全身心投入于醫學影像領域研究中。因為心懷感恩,他學成歸國,將自己所學毫無保留奉獻給家鄉的醫學事業。從少年到青年,從青年到中年……他用堅定而又執著的信念,譜寫著一名科學工作者的人生篇章與夢想!
母其文是南充市中心醫院副院長,四川省“千人計劃”特聘專家,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磁共振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磁共振專業委員會精神影像與腦功能學組委員,四川省衛生廳學術帶頭人……然而,自始至終貫穿他人生的稱呼還是——醫生。
人生歷經五十余載,母其文的人生經歷豐富而又璀璨。長久以來,他始終將自己的青春和夢想融入于醫學影像學這一領域,履行著作為一名醫生的使命,為了用自己所學造福更多人而奮斗著、努力著。
人總要走向遠方,走向遠方是為了讓生命更加輝煌。他曾在國內及歐美知名大學、醫院做研究,卻最終回到故鄉南充,全身心投入南充市中心醫院的臨床與科研。
現如今,他仍保持著最初的赤誠,為了將遠程臨床醫學影像診斷服務模式推廣到更多地方以及將交互式經顱磁刺激磁共振功能成像造福更多病患而不懈努力著!
母其文的成長經歷是現如今千千萬萬農家弟子用汗水與奮斗實現夢想的最佳寫照。
20世紀60年代,母其文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在那個并沒有很多大學生的年代,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于1983年,順利考入了重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而那里也就成為了它醫學夢開始的地方。
醫學系的課程涉及很多專業知識的學習,在學習影像專業知識的時候,母其文發現CT的斷層成像很先進,可以很清晰地逐層觀察到人體組織,由此,他對這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深入其中學習了很多相關的專業知識。
母其文說:“早期的求學和工作經歷讓我接觸、學習到了很多方面的醫學知識,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且影像專業與臨床各個科室都有聯系,可以了解更全面的醫學知識,提供更多的科研、學習的機會。”而這一切,都為母其文今后專注地在醫學影像領域的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績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大學畢業后,母其文被分配到南充地區人民醫院(現南充市中心醫院)放射科CT室工作,在這段期間,他并沒有停止自己在科研領域的探索,而是結合當時的臨床需求和實際檢查操作中的問題,開展了CT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1991~1995年這段時間,母其文和工作伙伴們一起,相繼開展了CT圖像回顧性重建及臨床應用,CT圖像視頻反轉圖像、任意重建技術及臨床應用研究,體視學、多田公式、CT定量測定顱內血腫體積及臨床應用的研究,其中兩項研究獲得了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獲得了四川省衛生廳科技獎二等獎。
1996年,為了能夠在專業領域進行更加深入地學習,母其文考入了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師從著名放射學家謝敬霞教授,從事早老性癡呆的影像學研究,在專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科學探索的道路永無止境。博士畢業后,為了能在不同環境下,感受不一樣的科研氛圍,提升自己的專業研究水平,母其文選擇前往法國波爾多大學醫學院,從事神經放射學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后,他又相繼在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美國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進行腦刺激功能成像研究、功能成像研究轉化為臨床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國外期間,母其文的主要研究課題是:神經系統疾病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包括藥理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迷走神經刺激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經顱磁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彌散成像、灌注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并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諸多優秀成果。
2004年,在迷走神經刺激的研究中,母其文和喬治、博林博士等同事一道,在國際上首次用磁共振功能成像檢測到不同脈沖寬度迷走神經刺激的急性顱內效應,該項研究發表在美國生物精神學雜志(影響因子11.07),為美國FDA批準治療難治性抑郁癥提供了影像學依據。在工作記憶的研究方面,他們首次采用了功能磁共振技術發現了基線活動水平可以預測睡眠剝奪的易感性,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美國睡眠醫學雜志及行為神經科學等雜志上。
在國外學習、工作多年來,母其文收獲滿滿,這些經歷不僅培養了他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更讓他在為人處世方面時刻恪守著求實、誠信的準則,要求著自己,勿忘初心,不斷前行。

法國衛生部官員及專家(右四、右五)參觀影像中心
走得再遠,母其文也從未忘記自己的祖國,更沒有忘記那個把他撫養長大的家鄉。母其文說:“我覺得國內的科研環境這些年一直在進步,越來越好,現在國內外科研環境、條件的區別已越來越小了。”一直以來,在他的內心,那個將自己所學貢獻于祖國醫學事業的愿望,一刻都沒有更改過。
母其文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平臺,繼續科研之路,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其所主持的“遠程影像診斷平臺的研究與實踐”就是其回國之后所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
區域化醫學影像共享平臺,是更高效、更安全的影像服務系統,是臨床醫學影像的發展方向,在美國工作時母其文就比較關心這方面的問題,也有了一些想法。美國的區域衛生信息組織(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RHIO)建設方興未艾,已經比較普遍,但還沒有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成熟模式。2011年,回國工作后母其文很希望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探索遠程影像診斷模式,尤其是適合中國欠發達地區的模式。一方面,根據2009年國家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南充市成為了國家及四川省公立醫療機構改革的試點城市。另一方面,針對南充市的醫療現狀,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化,均衡區域內醫療資源,提高基層的醫療診斷水平,解決基層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困難迫在眉睫。在這種情況下,母其文的想法得到了南充市有關部門和南充市中心醫院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由此開始了南充市臨床醫學影像中心的建設。
2012年1月,南充市衛計委批復同意了南充市中心醫院設立南充市臨床醫學影像中心的建議,隨后母其文和其團隊成員們配合南充市衛計委在全市鄉鎮衛生院進行了摸底調查。調查發現,南充市醫學影像資源總體水平不高,分布極不平衡。因基層醫院人才匱乏、配套設施設備匱乏,很多鄉鎮衛生院的X光機尚未投入使用,甚至個別的X光機到位一年多了尚未開箱安裝。投入使用X光機的鄉鎮衛生院也因缺少專業技術人員,操作不規范,曝光和位置有瑕疵等,效果不理想。同年5月,他們還參觀考察了上海、大連等地的集中/遠程影像中心。經過充分的調研、人才準備、技術和資源的查詢和準備后,于當年年底,南充市中心醫院提出了南充市臨床醫學影像中心建設和服務模式方案,旨在通過醫學影像數字化、區域醫學影像共享,整合市屬廣大基層醫療機構閑置的影像設備資源,規范醫學影像檢查診斷流程。
在南充市發改委、衛計委、財政局及其他相關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南充市臨床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建設于2013年1月啟動,并于2013年5月1日正式上線運行。期間,南充市發改委、衛計委、財政局出臺了系列關于機構設立、收費、社保醫保轉賬劃分的政策,理順地區和部門的關系,保證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南充市臨床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自2013年5月1日上線運行以來,創新的醫療服務模式、政策支持和穩定的軟硬件環境使平臺發揮了較好的效果。中心依托南充市中心醫院雄厚的醫學影像技術力量,通過數據中心和區域內網絡連接,由各鄉鎮衛生院將所拍影像片子通過數字網絡傳送到診斷中心,普通診斷在2個小時內下診斷書,急診立即進行診斷,并第一時間將診斷結果回傳至鄉鎮衛生院。診斷中心運行后,基層患者就地享受了高質量的醫療服務,節省了費用——基層醫療機構醫保報銷比例較高,減少了重復醫療、交通等費用。基層醫療機構提高了診療服務質量,充分利用了存量醫療資源,并且所有影像處理及分析全部實時在線應用,基層醫療機構不需要建立數據庫,降低了影像數字化的門檻。截止到2017年8月末,影像中心已經聯通基層公立和民營醫院共88家,影像中心為44.5萬人次基層醫院就診患者提供了醫療服務,診斷醫學影像73.9萬份,日均診斷影像近500份,是全國連接基層醫院最多、上傳影像數量最大的醫學影像平臺之一。基層偏遠地區患者當地就診,接受三甲醫院高質量診斷服務的模式在四川省屬首家,在全國亦居領先地位,為均衡南充市放射醫學醫療資源和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困難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
南充市遠程臨床醫學影像診斷平臺的應用研究獲得了2014年度四川省醫學科技獎(成果推廣類)一等獎。該項目的服務模式被評為四川省衛計委醫療適宜技術推廣項目。

2017年度天府友誼獎頒獎儀式
除了推廣南充市遠程臨床醫學影像診斷平臺之外,母其文另一工作重心就是在推廣和應用交互式經顱磁刺激技術項目。
眾所周知,磁共振技術雖然臨床應用了幾十年,但目前仍然是醫學影像檢查中比較先進的技術。經顱磁刺激技術由英國學者于1985年首先創立,是一種利用脈沖電磁場和交變電磁場產生的感應電流作用于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改變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膜電位,影響腦內代謝和神經電位活動,從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反應的一種大腦皮層刺激方法,具有無痛、無損傷、無X線輻射等優點。交互式經顱磁刺激磁共振功能成像技術能讓科研人員、臨床醫務工作者在經顱磁刺激治療過程中直接“看”到人腦神經網絡協調活動改變,并以此調節治療參數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同時為人類探索和發揮腦認知功能開辟了新的途徑,將被廣泛應用于認知學科、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康復醫學、小兒腦損傷等臨床治療與研究,目前僅在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開展。
從2012年6月開始,母其文就在南充市中心醫院成功開展交互式經顱磁刺激磁共振功能成像技術項目,在國內率先用交互式經顱磁刺激磁共振功能成像技術檢測到首例人腦經顱磁刺激過程中腦功能網絡的改變。此項目的成功開展,能讓科研人員、臨床醫務工作者在腦功能刺激成像過程中直接“觀察”到人腦神經網絡協調活動的改變,并以此調節治療參數,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該技術的應用,填補了國內交互式經顱磁刺激磁共振功能成像的空白。目前,正用于情緒障礙如抑郁癥、運動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的影像學機制探討及臨床療效評價。
母其文說:“目前心腦血管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很高,且大多數患者發病后都伴隨一定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或情緒障礙等,交互式經顱磁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可以很好地將神經康復手段與功能影像學相結合,能夠及時幫助、直觀觀察、了解康復治療的效果,更好地服務于神經系統疾病的康復。”現如今,他們結合先進的腦刺激技術開展了交互式經顱磁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術,這些技術對研究神經疾病的康復機制是非常先進的方法。目前,母其文團隊已發表經顱磁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項目相關學術論文14篇,其中SCI論文9篇(最高影響因子達到8.3)。

南充市臨床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專家團隊(前排左三為母其文博士)
從事科研多年來,母其文獲得了多項獎勵。例如: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等。此外,母其文還入選了科學中國人2016年度人物,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2017年度“天府友誼獎”,這些都是對他科研成就的重大肯定。
辛勞付出,寒暖自知。榮譽之前,是鮮花的擁簇。榮譽的背后,卻是母其文無數次科研攻關的不眠之夜。
一段段科研攻關的故事仍在他的腦海中記憶尤深。在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獎項目“MRI新技術開發及臨床應用”研究中,母其文團隊采用磁共振定量分析的方法對阿爾茲海默型癡呆疾病相關的腦結構,包括海馬結構、杏仁核、內顳葉記憶系統等進行了非常系統的分析研究。他們首次發現了健康老年人的海馬結構、杏仁核的體積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小,側腦室體積隨年齡組間增大,為早老性癡呆的研究提供了較早的影像學依據,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先進性。
其實,這一項目進展的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起初,項目所得到的結果跟他們最初的假設并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并沒有放棄,而是選擇先推翻以前的假設,對所有數據按年齡段、性別分組重新進行分析,終于在不斷嘗試下,印證了課題假設。
目前,母其文團隊的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剛剛結題,國家外專局、四川省科技廳、南充市科技局的項目以及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奧泰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合作開展的科技部重大研發項目也在穩步進行當中。
未來,他們還將致力于遠程醫學影像診斷平臺服務模式的逐步推廣,把這種服務模式推向全國,讓更多的基層老百姓能通過遠程影像診斷的模式在偏遠鄉鎮享受到三甲醫院的診斷服務,更大程度地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助推分級醫療和醫聯體實施。另一方面,他們還要把交互式經顱磁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進行推廣和應用,更好地應用于神經系統疾病的康復中。
從事科研多年來,工作占據了母其文大部分時間,白天做醫院、科室的管理工作,晚上和周末還要進行科研實驗。他說:“現如今,醫院影像科已經建設成為了四川省醫學甲級重點學科,所以更應該繼續努力把科室的技術、水平及科研能力推向更高的臺階。”
出于對醫院、科室團隊建設、水平建設需求的責任,包括人才的培養、新技術的開發、診斷水平的提高、科研能力的提升的愿望,母其文一直在這條路上不斷努力著,他說:“我的工作態度就是務實,想干就干,要干就干好!”
回首已是千山路,母其文獻身醫學影像事業癡心不改、終生不悔!從一開始,母其文就深知自己內心最想要的是什么,對于接下來的挑戰,他也早已做好準備,在自己選擇的這條醫學之路上,繼續竭盡全力,篤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