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玉芹
何益海:中國制造背后的“可靠”力量
本刊記者 李玉芹
20世紀80年代,我國第一架無人飛機總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楊為民教授,在廣泛調研中發現:我國軍機由于缺少可靠性的保障,故障率高,半數左右“趴窩”,壽命也短,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斗力。面對這種現狀,擁有著廣泛研究經驗的他敏銳地意識到,不光是飛機,海、陸、空、天都迫切需要開墾可靠性工程應用的處女地。1985年,已過知命之年的楊為民教授,領導著一支10人左右的研究隊伍,創立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開拓中國可靠性事業,致力于通過自己的研究為中國的軍用裝備的質量與可靠性發展貢獻力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何益海
年歲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沿襲著老一輩教授的信念與理想,多年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的研究學者們,一直在我國的軍事與民用裝備的質量與可靠性研究實踐中努力著,拼搏著,奉獻著,何益海副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2006年底,博士畢業的何益海在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為民精神”的感召下,到學院工作,開創了制造可靠性理論與技術領域,十幾年如一日沉浸在制造可靠性科學研究中,建立了質量與工藝可靠性實驗室。雖成果頗豐,但在他心中念念不忘的,始終是那份將可靠性理論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心愿。為了這個心愿,他進取的腳步從未有一刻停歇。
系統工程奠基人錢學森院士早在一次國防科技工業可靠性工作會議上總結可靠性工作經驗時就明確指出:“產品的可靠性是設計出來的,生產出來的,管理出來的。”但實際上,當質量與可靠性這一學科展現在面前時,人們對質量的感受往往比可靠性更多,而為了避免質量給可靠性帶來過多的干擾,在傳統可靠性技術研究中也就刻意地對質量進行了淡化。但由于質量與生產具有緊密的天然關聯性,可靠性技術在淡化質量的同時,對生產過程也就進行了相應的淡化,導致傳統的可靠性技術研究大多僅專注于設計與使用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其隨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在漸漸顯現。
何益海告訴記者:“在日常生活中,產品如果在使用中出現問題最先尋覓的必是生產過程的原因,然后才是設計階段?!本透黝悘碗s裝備生產而言,在小批量生產時產品可靠性尚可,但一旦批量生產,如果沒有完備的制造可靠性理論及技術進行保障,生產的裝備可靠性就會出現大幅度滑坡。而何益海的研究正是針對這種需求與短板,通過研究制造過程的可靠性分析理論與優化技術,以降低各類裝備的早期失效。
2010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著名可靠性專家D.N.P.(Pra)Murthy教授在第4屆亞太可靠性與維修性學術會議上明確提出:產品可靠性包括設計可靠性、制造可靠性、銷售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且其可靠性水平是逐步降低的。因為每個產品在這一鏈條過程中,都在不斷降低最開始論證階段的可靠性預定目標,就像瀑布一樣,隨著水的不斷下流,最后留在用戶手里就是一個最低點。只有將這些環節緊密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優效果,而制造環節的可靠性,就是這其中最不能忽視的一個環節。
特別是在《中國制造2025》大力推進優質制造這一大背景下,想要提升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通過優化制造過程將設計可靠性無損地傳遞到用戶手里,更顯得尤為重要。何益海說:“假如故障是洪水猛獸的話,在設計階段建設一個大壩進行攔截,然后在制造階段再建設二次大壩進行攔截,最后這只洪水猛獸對用戶的影響就會大大降低?!彪m語言平實,卻道出了其中的關鍵之處。
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正是多年來對質量與可靠性研究的深沉熱愛與不懈努力,才讓何益海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并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成果。特別是在制造可靠性理論與技術方面,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2014年,何益海所研究的“基于QR擴展鏈RQR的制造過程產品可靠性退化機理及抑制技術研究”成功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在這項研究中,他和團隊成員們在理論研究方面突破已有的可靠性認知框架,基于制造系統可靠性,制造過程質量與產品可靠性相互影響關系,建立起了表征制造系統可靠性、制造過程質量與被制造產品可靠性相互影響關系的RQR鏈,提出了制造階段產品可靠性退化分析理論,發展和完善了制造階段產品可靠性退化的抑制技術,為推動后續制造可靠性技術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016年,何益海又根據以往的研究基礎進行了進一步的突破,其研究的“基于R Q R鏈的裝配工藝可靠性建模理論與分析技術”也正式入圍了“十三五”裝備預研領域基金。依托這2項基金,團隊積極和香港城市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系的質量與可靠性領域的謝旻教授等國際知名專家主動開展交流及合作,已經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了制造可靠性基礎理論方面的SCI論文10余篇,受理專利10余項,研究成果受到了國內外強烈關注,正在多家中國制造骨干企業開展成果轉化與應用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項基礎研究是何益海的獨創,具有鮮明的“何益海特色”。也正是這種在科學研究中敢于創新、突破的精神,讓他的科研之路散發著與眾不同的光彩。

與學生們在一起
質量與可靠性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其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方式一直是弱項。從教10年來,何益海在教學方面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研究,發表了多篇教改論文,主編出版了3部教材。所編寫的《質量工程技術基礎》這一本科生教材,成功評為了2013年北京市精品教材,配套課程教學方法獲得了2014年校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還多次獲得了?!拔覑畚規煛u選我心中最愛戴的老師”優秀教師獎?,F如今,他還正在牽頭出版《制造過程可靠性理論與技術》專著,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技術而貢獻力量。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大學教授,他始終將為國家培育出更多高端質量與可靠性人才當做自己的使命。在日常教學中,他也不斷在用朱蘭等世界質量大師的故事與經歷感染著學生,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專業,對自己所學的東西能夠充滿信心。鼓勵學生們,熱愛專業,發揮獨立自主的精神,專心科學研究,將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的“為民”精神發揚光大。何益海說:“讓自己所播撒的質量與可靠性的種子開花結果,然后傳承下去,這比什么都重要?!?/p>
截至目前,何益海已擔任2屆本科生班主任,培養了全日制研究生8名和在職工程碩士9名,其中4人獲得了研究生國家獎學金、1人評為北京市優秀畢業生、3人評為校優秀畢業生、1人獲得校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已畢業的研究生大多數正在中國質量協會、中國航天標準化研究所、航空航天廠所質量部門等質量強國主戰場,為提高中國制造品質而快樂地工作著。
何益海研究質量與可靠性多年,他深知身體可靠性對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將這些方面全都均衡起來,才是真正把質量與可靠性學透了、學懂了。在科研與教學之余,何益海最愛的運動就是登山。現如今,他已堅持每周末徒步登山5年,累計里程已超過2400公里,足跡遍布北京千米以上高山和香港全部山野。
生活如登山,你可以一輩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總往高處爬,它使你總有個奮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頭,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這是何益海的登山感悟,更是他鼓舞自己不斷向上的座右銘。未來,他還會向著自己心中的那座高山繼續攀登,為中國制造貢獻自己的“可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