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為了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并明確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10月26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表示,加快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這是十九大關于未來中國經濟建設當中的一個總綱領。
對于怎么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楊偉民指出,十九大報告講得很清楚:堅持一個方針,就是質量第一、效率優先;堅持一條主線,就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三大變革,即質量、效率、動力;建設一個四位協同的產業體系,即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另外,要建設“三個有”的經濟體制,即市場機制要有效、微觀主體要有活力、宏觀調控要有度。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十九大報告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依舊未變,將繼續為中國經濟在轉型階段持續健康發展指明正確路徑。
日前,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志宏在介紹前三季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進展時介紹:“今年以來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在 ‘三去一降一補’ 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拓展新領域、豐富新內涵,推動實體經濟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三次產業都是在調整中發展,在轉型中升級,整個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在穩步提升。”
2016年,鋼鐵、煤炭產能分別退出6500萬噸以上和2.9億噸以上,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同時,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均呈下降態勢,補短板亮點突出。
今年以來,去產能加快推進,去庫存、去杠桿和降成本效果繼續顯現,短板領域投資快速增長,進展順利。
對于改革成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今年發布的《G20結構性改革進展的技術性評估報告》指出,中國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成效顯著,生產率增長及高水平就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也紛紛肯定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勢頭強勁。

在看到成效的基礎上,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國際社會也繼續保持著高度關注。
韓國經濟新聞網站“NEWSPIM”近日報道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十九大后有望通過化解過剩產能、國有企業改革等措施進一步加快改革速度。西班牙《證券愛好者報》報道稱,期待十九大重點討論深化經濟結構性改革,出臺更多提振全球經濟信心的決策。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實體經濟是重點。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對此,身處工程機械行業的中聯重科感觸深刻。十九大代表、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指出,實體企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參與者、更是受益者。
(3)風選主機系統。以混凝土施工場地基礎,鋼板以膨脹螺栓固定在混凝土場地上,設備的大型立柱焊接在鋼板上。
2013年,工程機械行業跌入低谷,企業在高速發展期積累的問題集中爆發,負重經營。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為企業指明了方向,近年來,經過主動調整結構,苦練內功,企業重新回到上升通道,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要強大,就必須注重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當前,在我國工業全部22個大類中,紡織品、電力裝備、交通工具等七大類行業規模名列全球第一,中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當前世界各國紛紛吸引投資回流的背景下,實體經濟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表示,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樣:“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這是當前強調發展實體經濟和提升發展質量的背景所在。
趙萍進一步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是實體經濟的現代化,其次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化創新體系,再次是服務實體經濟的現代化金融體系,最后是促進經濟現代化的經濟制度體系。
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三去一降一補”依舊是需要堅持推進的任務。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只是“三去一降一補”,但是先從“三去一降一補”入手。
要做好加減乘除這四則運算。首先減,就是去產能,“三去一降一補”中的“一去”。還要做加法,新興產業的發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這都是做加法。還要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這是做乘法。加減乘除要一起做。總而言之,要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滿足不同消費的需求,使供給和需求更好地匹配起來。
“應該看到, 三去一降一補是針對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采取的有針對性、系統性的舉措。堅持繼續推進這五大任務,對于完善體制機制、轉變發展方式意義重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說。
此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社會主體不容忽視。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人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一方面應當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另一方面應當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十九大報告高屋建瓴地指明了中國這艘經濟巨輪的動力之源。
隨著創新資源的累計和創新成果的轉化,我國目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從2001年的39%提到目前的56.2%,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陳勁表示。
“中國正在以一種不同尋常的國家使命感投入巨資推動創新,在核心技術上減少對國外的依賴。而中國雄心勃勃的創新舉動可能最終讓全球經濟再次走上一條更快增長之路。”美國《華爾街日報》這樣評論。
與此同時,正如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所指出的,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相比,我國發展還面臨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科技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
在決勝全面小康、進而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撐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技術創新體系。“當務之急是要探討設計出一套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完善機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認為,建立科學合理的科研成果獎勵機制,留住人才,并培育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市場化體系,同時,還要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基金,形成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新格局,從而解決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的融資難題。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擲地有聲地宣布。
在十九大報告關于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部署中,“一帶一路”建設居于突出位置,提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成效則惠及世界。2014年到2016年三年間,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為有關國家創造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一帶一路’是中國的‘第三次改革開放’,是在更高層面、更廣領域、更深程度上的開放,對民企、國企都是難得的好機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說,“把握住這次重大機遇,意義重大。”在對外貿易方面,十九大報告提出,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凡是在我國境內注冊的企業,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魏建國表示,這意味著,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相關重要舉措未來可期,比如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違法行為懲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