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軻 中國民用航空西北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
計算機網絡傳輸中有效壓縮數據的發放分析
孫軻 中國民用航空西北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技術的使用也是日新月異。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使用互聯網進行數據傳輸也是很為頻繁的事情,然后,在計算機網絡數據傳輸中,有何有效的壓縮傳輸數據,保證傳輸質量,是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面對的諸多問題之一,本文就計算機網絡傳輸中數據的壓縮方法進行了簡單的闡述。
計算機 網絡傳輸 數據壓縮 方法
1.1 多媒體文件的壓縮
編碼壓縮法通常應用在對一些影音圖像多媒體上的壓縮。我們知道,這些影音圖像的原始文件占用的空間是相當大的。但是,因為這些數據的冗余特征,這些文件可壓縮的空間也是很大的。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到編碼壓縮的方式來對這些文件進行壓縮儲存。
1.2 文件數據的壓縮
文件數據的壓縮一般都采取系統自帶的壓縮方式,通常是運用WinRAR工具進行壓縮。文件數據的壓縮一般作用于電子郵件上的文件互傳、減少需要儲存文件的占用空間等等。在使用壓縮過的文件給電子郵件的傳輸帶來了極大的便捷。電子郵件傳輸文件的方式一般效率是非常慢的,考慮到網絡速度大小和各個端口的功能大小。一個大型的文件在沒用壓縮的前提下要傳輸很久。然后,在對文件壓縮后,極大程度的20通信設計與應用改善了這一現象。傳輸前對文件壓縮,傳輸后再進行解壓,節省了時間和金錢,提高了效率。減少系統的儲存空間這一作用,也極大的方便了計算機的使用者。在過去中,電子設備的內部儲存空間往往都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系統內存被文件占用的過多時,會導致電子設備使用的不流暢等等。對文件進行壓縮儲存極大程度上的解放了計算機的儲存空間,為使用者提供了便捷。
互聯網傳輸下數據壓縮存在哪些問題呢?1)代碼不能及時優化:存在的代碼有時不能順應時代高速發展對數據信息處理的高度要求,存在較大的有界誤差,且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網絡傳輸的數據壓縮算法,只能從主流數據的壓縮算法中進行適當的篩選。2)網絡帶寬有限:網絡的帶寬越大,要求壓縮或解壓縮的速度就越快。但是網絡帶寬受限,有效數據壓縮可能會遇到條件上的阻礙。3)信道的傳輸質量時而穩定時而不穩定:信道具有極限傳輸容量,很多年來,通信領域的學者都在努力尋找提高數據傳輸效率的途徑,這是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因為任何實際的信道都是不理想的,在傳輸信號時會產生一定的失真。有些時候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數據丟失。
3.1 盡量對數據壓縮加密
有效的數據壓縮盡量保持原始數據的最基本要求時,不排除危險的情況出現。首先是“替換法”,該方法使用密鑰將明文中的各個字符轉換為密文中的對應字符;另一種方法就是“置換法”,每一個數據段也就是一個字節,對應著“置換表”中的偏移量,將明文的字符按不同的順序重新進行排列。兩種方法最好結合在一起使用,否則是不夠安全的。采用上述辦法對數據加密后進行保密通信,此時通信雙方發送與接收數據就需建立保密的信道。雙方在Internet上進行數據傳輸時也要注意程序惡意代碼而造成的危機問題,在平時注重軟件測試的進行以及代碼檢查工作。
3.2 網絡傳輸環境因素的穩定改善
網絡傳輸環境可以用一種CODST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原理是把曲線擬合技術運用到網絡數據傳輸中的壓縮傳輸。這種方法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了網絡傳輸中寬帶性息的負荷。
3.3 推廣運用無損壓縮文件的方法
推廣運用無損壓縮文件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文件在進行壓縮時造成的損壞,雖然這一技術已經較早的開發出來,但在現實的推廣運用中并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大多數人壓縮文件時沒有無損壓縮這一概念,就會導致文件在壓縮時出現損壞的現象發生。雖然無損壓縮文件需要耗費比有損壓縮更大的內存,但其優點就在于全面的沒有損壞的保存了原始文件。我國無損壓縮文件的算法分類有以下幾個:①基于字典壓縮算法。這種算法顧名思義,相當于生活中查字典一樣去進行運算。這種算法也是我國較早出現的一種算法之一。雖然這種算法的普及度高,但本身存在的限制也是很大。壓縮的好壞取決于字典的大小和壓縮文件詞條的長度等等。②基于統計壓縮算法。這種算法最具代表性的是游程長度編碼、Huffman編碼、動態哈夫曼、算數編碼。其中,算數編碼壓縮率最高,但其缺陷就是運算復雜且速度慢。
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實踐,數據壓縮的各種方法探究在今后很有可能成為一門獨立的研究項目,且互聯網的存在又為數據壓縮技術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發展平臺,使得數據壓縮進入了一個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新時期。為社會各界帶來工作、學習上的便利。
[1]王鎮道.視頻壓縮的運動估計與小波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08
[2]劉河,陳宇.無線傳感器網絡數據壓縮算法研究[J].智能計算機與應用,2013,3(5):28-30
[3]任麗濤.淺談計算機網絡下廣播電視多媒體技術應用[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6(7):00261-00261
[4]童方圓,于強.基于Android的實時視頻流傳輸系統[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2,33(12):4639-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