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公司
“互聯網+”時代創新黨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王健 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公司
當下,我們正處在數據化的時代大環境下,“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生力量,正在蓬勃發展,并通過互聯網、數據庫、云儲存等虛擬技術滲透到世界經濟的各個領域,掀起了社會生活大變革的浪潮,當然也毫不例外給黨的建設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文章中,筆者將立足于數據化的時代要求中,展望黨建工作在“互聯網+”時代的前景,淺談當下黨建工作創新的問題,共同探討數據化時代下對黨建工作的新要求。
互聯網+ 黨建工作 思考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順應了信息化發展的要求。毫無疑問,“互聯網+”也給黨建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作為世界的大國之一,我國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治工作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必須推動政治工作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這就要求著各地各級的黨建工作人員要從根本上提高黨建的科學水平和質量,以一種新型的網絡常態融入到黨的活動中。
結合當前互聯網+的特點和筆者黨建工作的從業經驗,筆者認為推行互聯網+黨建工作的意義如下:
“互聯網+黨建”為思想理論宣傳構建了新平臺。首先,具有全球化特點的新媒體傳播拓寬了思想理論宣傳的空間,只要愿意,人們無論在哪、無論何種社會身份都可以不受任何空間限制,而通過網絡等新媒體迅速接收到共享的知識信息,所以黨的思想理論也可以通過這一媒介擴散、深入到最廣泛的人民群眾中去;其次,互動性的特點提升了思想理論宣傳的效果和影響力。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交流是一對多、多對多的相互交流和討論,黨通過新媒體開展思想理論的宣傳引導工作,可將傳統“你講我聽”的單向強制性方式逐漸轉變為互動的、廣泛的、及時的傳播方式。
根據上述在我國推行互聯網+黨建工作的意義,加之筆者多年針對黨建工作的研究,筆者認為我國在互聯網時代下的黨建問題還有以下幾點:
3.1 相關工作人員的認知不夠深
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時間不長,但發展速度驚人、發展潛力巨大。可不少黨務工作人員和領導卻還是不能夠擺脫傳統思維和行為模式束縛,沒有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只看到其帶來的問題、壓力和負面影響,所以對于創新工作沒有太多積極性。另外,有些黨組織目前在黨員教育、黨內活動、組織建設和黨員管理等方面還延用傳統的管理方法,缺乏工作實效性;有些黨務工作者會將互聯網給社會生活方式、思想價值觀念、組織關系結構等帶來的深刻影響直接忽略掉,對于網絡上發表的意見建議,動輒采取不理會、不反饋,更有甚者直接進行壓制,嚴重影響了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形象;有些黨務工作者則是不知怎么利用網絡技術去開展和推進黨建工作,模糊化的理解和認知往往使得工作重點放在設施建設等顯性層面,失去了黨建的應有實際價值。
3.2 黨建網站的傳播力度不強
就黨建網站建立情況看,“無極黨建網站”基本完工,但是覆蓋全國的黨建統一網絡至今尚未形成,“全國黨建云平臺”也是一個主要的宣傳平臺。就各級黨組織門戶網站而言,大都處于黨建工作網上辦公水平,并沒有運用網絡信息新科技去進行后續有效地開發,也就是仍未邁出向“智慧黨建”提檔升級的重要一步。就網站自身來說也缺乏應有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存在諸多問題,如重建立、輕建設、疏維護導致黨建內容更新緩慢,時效性差,存在不少“僵尸網站”;重形式、輕內容導致大同小異,基本都是借助平面媒體簡單發布文字圖片,缺視頻、數據等生動詳實的內容,更缺全面系統的分析和深刻獨到的見解;重宣傳、輕互動導致即使存在信箱、論壇等意見收集或交流欄目,卻也常常是無反饋、無內容。
3.3 黨建工作人員的認知利用能力不足
“互聯網+黨建”不僅是新思維,更是新技術,歸根結底要靠人的主觀性和能動性來推動和開展。因此需要黨務工作者熟悉互聯網陣地,善于同互聯網打交道。可現階段不少黨務工作者的知識結構遠遠適應不了互聯網時代的要求,并且年齡和知識老化的現象越來越具普遍性;招考機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存在,較易導致信息管理人才難以被公務員或事業單位錄用,即便被錄用也還是會存在不熟悉黨務工作、技術操作的實際經驗不足等問題;我們不缺熟悉黨務規律的工作人員,也有不少掌握網絡信息技術的人,可很多黨組織會出現懂黨建的人不懂技術,而技術熟練的人又不懂黨建這樣的情況,總之,現在稀缺二者兼備的專業型人才。
針對以上筆者分析的當下互聯網+黨建工作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來共同探討有關互聯網+黨建工作的建議。
4.1 樹立互聯網思維
各級組織的黨務工作人員要盡快學習網絡知識、主動掌握規律特點、大力提升互聯網思維、網絡數據化的能力;同時還要充分認識到互聯網可能給黨建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積極尋求應對措施,變被動應對為主動把控。首先要樹立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要求黨組織明確自身的地位,根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黨組織的客戶確定為廣大人民群眾。這就要求黨建工作無論何時都應圍繞聯系服務群眾來開展。其次要樹立數據時代的思維,只有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廣泛收集和整合個體數據,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工作才能更加精準。最后要樹立耦合思維,就是將黨建與日常工作深度耦合和無縫對接,達到與人民群眾的融合狀態。各級各地的黨組織要利用好互聯網這一工具,這樣一來可以更好地實現彼此間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拓寬黨組織的覆蓋面,更好的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4.2 加強平臺的系統研究,培養人才
自從要求將互聯網納入到黨建的戰略規劃中以來,進行頂層設計和整體推進必須以云計算、大數據為基礎,綜合運用計算機網站、移動網絡、視頻多媒體等整合信息資源,從而構建起貫通總部到各級黨支部的系統平臺。在這樣一個縱向多站點對接、橫向互動性強的網絡平臺和應用系統中,各個系統都是集微信、搜索引擎、網頁、微博、電子郵箱等各種新媒體形式于一體,所以要求黨務政務工作監督等功能也要成為一體,各有所長同時又互為補充。當然還需在遵循互聯網建設規律的基礎上,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負責系統平臺設計的指導:系統平臺應有理論知識資料庫;應及時反映各級黨組織的工作動態和實踐經驗;監督等應用功能;還需提高群眾的有效參與和互動程度。另外,推進“互聯網+黨建”的發展,復合型的人才隊伍是關鍵,這就自然離不開一大批政治思想素質硬、信息技術能力強的黨務工作者。可以從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等相關專業中選拔立場堅定的黨員,對其開展馬克思主義再教育,考核后也可以充實到“互聯網+黨建”的隊伍中來。
綜上所述,“互聯網+”為黨建工作帶來了發展機遇,但是挑戰也隨之而來。伴隨著目前日益龐大的數據化信息,黨建工作面臨著即將落后于經濟速度的困境。由此看來,如何合理的提供高效有力的指導方式,如何創新學習更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如何將創新的互聯網思維運用到黨建工作中,是當前黨建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只有尋找到適合我國黨建工作的發展之路,才能達到穩步發展的目的,才能更好的帶領人民群眾走向全面小康社會。
[1]凌建軍.創新高校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170-171
[2]杜言敏.創新后備干部培養機制的思考[J].求實,2015,(7):80-81
[3]田達志.淺談校園廣播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湘潮(下半月),2016(5).180-181
[4]王亞虹.堅持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做好新聞宣傳工作[J].傳播與版權,2015(06).120-121
[5]楊世鵬.高校校園媒體在輿論導向中的作用研究[J].傳承,2015(22).88-89
[6]張多來.輿論導向是青年大學生“三觀”形成的調節器[J].邵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