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楊 宋南 沈陽工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
淺談紀錄片拍攝手法及其在各領域中的運用
王炳楊 宋南 沈陽工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加快,“快餐時代”的到來,紀錄片已經漸漸的不被人所關注,諸如此類的電視類、電影類紀錄片也只能是一小部分人的專屬。單在紀錄片中,從選材到劇本都非常的考究,無論是風景人文,還是自然科學,看待事物的立場永遠都是客觀、公正,每一段鏡頭都透露著對文化的尊重。而且紀錄片優秀的拍攝手法特點繁多,思路清晰自然,且真實、貼近生活,不虛構,不憑空捏造,在細節的處理上非常尊重事實。更重要的則是如果在微電影中加入紀錄片拍攝手法上的優勢,比如:選材的角度、拍攝的手法、敘事的特點等,會讓微電影得到質的飛躍,兩者的融合不僅可以讓電影人創作的空間自由化,而且還可以使微電影在原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本文將探討把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運用到微電影中,讓兩者與之結合以讓電影制于人而受益于人的目的,為未來的電影事業注入新鮮的血液。
紀錄片 微電影 運用
1.1 拍攝手法上的特點
1.1.1 真實再現手法
紀錄片體現的本質是真實,真實性才是一部成功紀錄片的“根”。而真實再現手法也被人叫做情景的再現。首先,被紀錄的事情必須是客觀存在,不能虛構幻想。紀錄片拍攝者所表現的一定是在以前或是現在依舊發生的,之所以要客觀真實,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實在在的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而紀錄片觀看的群體大都是人,以人作為觀看紀錄片的主體,與觀看者本人的所熟知的歷史有很大的關系,因為人可以回憶、再現歷史。正因為如此,紀錄片的拍攝者才抓住這一特征,盡可能的展現和表達。其實也是在喚起與我們觀看的內心共鳴,讓觀看者感同身受。
1.1.2 虛實結合手法的運用
在很多時候,從前的東西、事物無法再現,這就要用到現代科技達到虛擬再現的方法,而虛擬并非是虛構,因此虛擬的人或事物都要客觀的存在,不能憑空捏造,所以稱之為“虛實結合”。之所以虛擬是因為光靠人的想象力很難達到理想的滿意度,要增強觀看者的印象,就必須運用現代技術達到虛擬再現的效果,不然再好的創意想法對于觀看者來說都顯得蒼白無力。
1.1.3 長鏡頭運用
長鏡頭,顧名思義,是指用時間較長的鏡頭對一個場景或是一場次進行連續的拍攝,拍攝成一段連貫的完整的鏡頭。長鏡頭的運用恰到好處,會帶給觀眾非常深的感受,留給觀眾更多的時間去加深,去參與其中,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比如在紀錄片《新疆味道:新疆一絕》中記錄者用很長的一段鏡頭去表現新疆餐廳的裝修以及裝飾,這不禁讓觀眾在感嘆的同時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2 在各領域的運用
1.2.1 劇本中的運用
劇本,說是微電影的靈魂一點都不為過。一個好的劇本往往代表的是能不能帶給觀眾一次心靈上的共鳴、洗禮和升華。而在紀錄片劇本中“真”字體現了它的核心,而微電影它可以戲劇化,但是戲劇化的同時不能太過于脫離現實,一旦脫離現實,那么在觀看的過程中就會讓觀眾感到虛無縹緲,無法產生共鳴。再則,劇本的敘事脈絡一定要理清。要知道一部成功的紀錄片不管它的敘事過程怎樣的繁雜紛亂,最終都不會脫離它所要表達的中心。
1.2.2 宣傳中的運用
宣傳其目的是為了讓廣大的觀眾所熟知,在此基礎上,運用紀錄片的拍攝理念將會得到不同凡響的效果:紀錄片的拍攝講究真實,其實無論拍電影還是造勢宣傳都逃不過“實”這個字,真實、有效才會有人青睞。而在微電影宣傳的同時,宣傳的重點應該奪人耳目,留有懸念。紀錄片在拍攝上就有“懸念”這一手法,運用到宣傳上無疑也是有效的,只有留下懸念,才會讓人產生興趣,從而達到宣傳的目的。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環境正在發生著變化。影視創作技術門檻的降低讓非專業人士創作紀錄片成為了可能,而對個人話語表達的強烈愿望又促使著紀錄片表現形式走向了多樣化。而在當代審美活動中,一種新的審美趣味——微審美正在逐漸形成。微審美的審美趣味與中國大陸紀錄片當下的創作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微紀錄片。何謂微紀錄片?這種藝術形式又有何種審美特質?對微紀錄片的美學研究有助于我們對這一審美現象更為深入的認識,也是我們開啟具有時代特征的微美學研究的一把鑰匙。
[1]香凝.《六尺之下》的“三我”人格結構[D].福建師范大學2013
[2]孔曉飛.電影《臥虎藏龍》音樂的美學探略[J].小說評論.2008(S2)
[3]劉璐.論電影音樂對人物情緒的營造[D].天津師范大學2013
[4]陳媛.CEPA前后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在內地傳播的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
宋南(通訊作者),1984—,男,遼寧沈陽人,漢族,單位:沈陽工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職稱:講師,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攝影攝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