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勝劼 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
淺析光電信息傳輸中的抗干擾方案
徐勝劼 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
現代光電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光具有極快的速度、極大的頻寬、極高的信息容量,在現代信息技術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研究內容包括光的輻射、傳輸、探測、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以及光電信息的轉換、存儲、處理與顯示等眾多領域。本文通過對其發展、干擾信號檢測以及抗干擾方案的研究分析,為其長期發展指明了方向。
光電信息 抗干擾 干擾檢測
光電信息技術是由光學、光電子、微電子等技術結合而成的多學科綜合技術,涉及光信息的輻射、傳輸、探測以及光電信息的轉換、存儲、處理與顯示等眾多的內容。光電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各行各業。光電信息的傳輸可靠性置是其順利建設和正常運作的一項極為關鍵的組成部分,在確保且提升總體光電信息的運作效果與工作效能方面,具備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由于該性質,在其顯示進步階段引進了對應的智能化關鍵措施,以實行光電信息的可靠性傳輸的保護技術。對光電信息智能可靠性來說,從名稱就能想到其意義,即利用裝置安全性和先進性及集成環保能力的智能化裝置,添加先進的信息化的生產工具思維和保護能力,最后滿足總體平臺的網絡化和信息共享等效果。近年來,隨著光電信息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對從業人員和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多,因而對光電信息技術基本知識的需求量也在增加。
光電通信設備遠端機裝置在光電通信系統的運作中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在信號傳輸運行中進行高速轉發數據并及時處理調度信號,同時可以減小故障波及范圍。但是由于以光電通信線路系統運行的環境特點,使其很容易受到干擾。為此,要通過人工智能的應用、先進數字控制器件的應用以及故障應對措施的制定等措施不斷加強光電通信設備設備的保護,并通過監測環節的構建來盡量減少信號傳輸運行中受到的干擾。在光電通信系統中,將正常運行設備為參考對象,分析其各項技術參數,然后將分析結果同故障設備的檢測結果做對比分析,根據對比結果便可以確定故障發生位置。此種檢測方法主要適用于定值校驗過程中實測值與整定值存在較大偏差,同時又不能準確確定故障發生原因的故障類型。另外,選擇此種方法對光電通信系統的光電通信設備定值進行校驗時,如果光電通信設備實測值與整定值存在較大偏差時,要選擇用相同儀器對其他相同回路同類光電通信設備進行診斷,然后將兩個光電通信設備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確定是否真的存在運行故障,而不是在第一次診斷后直接斷定該光電通信設備不合格,或者對參數進行調整。網管檢測可以集中調試故障線路,作為一次設備集中保護了大量節點,信號保護裝置應該加強其容錯性,這對于通信線路的控制以及線路自身的使用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3.1 設備開發
新的通信設備的開發需要依靠抗干擾技術,在新產品的參數設定、質量檢測等方面,需要光電網絡提供大量的信息作為參考。光電子器件的發展離不開材料技術、半導體技術、微電子技術和精密儀器設備,因而只能同其他高新技術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同時,在光電信息技術領域內,各個技術分支之間也存在互相驅動、互相牽引的關系。設備開發中光電網絡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①通訊干線。當前許多局域網欠缺統一的信息系統,因此,通信就必須依靠整個光電網絡系統;②通訊傳播。新設備需要依靠光電網絡實現,比如電視通信網絡的轉換設備均要依靠光電網絡實現信息轉換。
3.2 故障處理
計算機操縱著智能互聯網的高效運行,將線路的暫穩態運行與中繼環節的保護結合起來,這個貫穿于智能光電網絡的維護處理過程中。對于線路的調整需要特別留意,流量限額與具體線路相關。在突然發生故障的情況下,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調整好限流值,緊急狀態下可以通過自動控制系統調節,保障其穩定運行。
3.3 信息傳遞
通過計算機,光電系統對于網絡設備進行了操控,在完整的運行流程中,數據的產生與同步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加強設備的數據分析預處理是極為重要的,新技術在信息方面的應用已經大大改變了信號產生與傳輸的方法,通過網絡共享,互聯網內部系統的建造越來越適宜于智能光電網絡,安全傳輸這一技術的可靠性對于數據的操作還是必要的。
現代光電信息技術是光學技術、光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光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圖像處理技術等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和相互結合的產物,是多學科綜合技術。光電信息通訊對于未來通訊的變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研究以光波為信息的載體,通過對光波實施控制、調制、傳感、轉換、存儲、處理和顯示等技術方法,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對于光電通信進行抗干擾分析,保證其高效運作,對于其長期發展意義重大。
[1]裘建新,鐘平.基于圖像處理技術的光纖準直器封裝新方法[J].光學精密工程.2007(09):46-48
[2]郭玉彬,霍佳雨,靳江濤,王天樞,閆紅偉,李沛然.LiNbO3外調制器的10Gbit/s光纖傳輸系統[J].光學精密工程.2007(01):17-18
[3]劉德福,段吉安,鐘掘.光纖連接器端面研磨裝置運動分析[J].光學精密工程.2006(02):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