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飯前一支歌”是怎么來的
眾所周知,音樂也是一種政治教育。早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秋收起義部隊就有規定:在每天“三操兩講”活動前后或早晚點名時必須高唱革命歌曲。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專門有一個小時時間進行唱歌和開小組會。這一現象形成的基礎,則在于我軍各部大大小小的宣傳隊。無數創作人員戰斗到哪兒,就創作到哪兒,歌聲就傳到哪兒。我軍早期音樂活動,就這樣遍地開花式地發展起來。
但那時候大多數紅軍戰士文化水平有限,教歌員往往同時也身兼識字先生。一句歌詞,從認字到釋義,掰開揉碎了講,還要保證大家不跑調,再加上復習學過的老歌,需要的時間無形中多出一倍。何況,那時的紅軍身處戰爭年代,往往是上一場戰斗剛剛結束,新一場戰斗又打響了。
于是,宣傳隊員們便利用訓練過后、炊事班抬飯的間隙,讓大家一邊等飯打飯,一邊復習老歌學新歌,久而久之,飯前學歌唱歌形成常態。

關于“飯前一支歌”,還有另一段佳話。
我軍在南征北戰時,許多不同編制的軍隊往往聚在一個灶上吃飯,容易產生搶飯吃的情況,影響內部團結。
有一位將領看見這種情況,就命令自己部隊士兵先唱一支歌,等兄弟部隊都打完飯了再去打,如果一支歌唱完還沒輪到,他們就會再唱一支。后來兄弟部隊看到了,也紛紛效仿,就這樣慢慢演變成現在飯前一支歌的傳統,更成為培養軍人集體榮譽感、職業自豪感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