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玉梅, 溫超, 陳海軍, 張璞進, 曄薷罕, 木蘭, 常虹, 孫海蓮
?
不同放牧強度下植物種群密度的季節性變化
單玉梅1,2, 溫超1,2, 陳海軍3, 張璞進1,2, 曄薷罕1,2, 木蘭1,2, 常虹1,2, 孫海蓮1,2
1.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呼和浩特 010031 2. 中國科學院內蒙古草業研究中心, 呼和浩特 010031 3. 內蒙古自治區生物技術研究院, 呼和浩特 010010
采用隨機區組的試驗方法, 著力于探索內蒙古荒漠草原3種主要植物種群密度在不同生長季節隨放牧強度變化而呈現出季節性的波動規律。研究對象主要是短花針茅()、冷蒿()和無芒隱子草()。結果表明: 上述3種主要植物種群總密度在放牧區均高于對照區; 短花針茅和無芒隱子草枝條總密度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冷蒿枝條總密度總體逐月降低。整體分析而言, 放牧期間(6—9月), 短花針茅、冷蒿和無芒隱子草枝條總密度的峰值均出現在HG(或MG), 說明放牧家畜的持續采食及踐踏, 導致了植物種群株叢發生破碎而趨向小型化, HG(或MG)由母株破碎而產生的小株叢多, 故株叢總密度相應增加; 另外, 連續放牧致使大多數植株未能進行生殖生長即被采食, 從而促進了植物的營養繁殖和營養生長, 增加了種群密度。
放牧強度; 荒漠草原; 種群密度; 季節性
荒漠草原處于草原與荒漠之間的過渡地段, 作為草原畜牧業主要生產資料地的內蒙古荒漠草原, 更是處于極特殊的地域, 是我國北部邊疆的生態屏障, 其草原類型也屬于最旱生的草原類型之一。植被種類比較貧乏, 以強旱生的小半灌木或矮禾草為主, 并且草層低矮、群落結構單一, 生態系統比較脆弱, 容易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 存在退化的潛在危機[1–3]。然而, 在草原生態系統中, 最主要的利用方式是放牧, 放牧家畜通過采食牧草、踐踏土壤和糞便回歸直接影響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4,5], 其中,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植物的種群生物學特征。
植物種群生物學特征對不同放牧強度的響應是放牧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和焦點, 從放牧生態學的角度來講, 通過對不同放牧強度下主要植物種群生物學特征指標的測定, 能夠反映出隨著放牧強度的變化植物種群的變化, 在草原生態系統的放牧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荒漠草原生態系統, 其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和植被類型均具有獨特性, 季節的變化直接改變著系統的自然因子, 而人為因素中最主要的就是放牧, 因此季節的改變和放牧的干擾是脆弱的荒漠草原地區植被變化的關鍵驅動因子。已有的諸多研究都是關于植物種群生態學特征對一些自然因素和放牧干擾的可塑性響應[6–8], 而對于一個完整生長季的觀測研究較少, 缺少季節的變化因子與放牧交互效應的動態規律。因此, 從放牧生態學的角度, 開展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種群特征對放牧強度的季節性響應的研究, 可以加深了解荒漠草原生態系統中放牧強度對植物種群特征的季節性影響規律, 為認識放牧影響下荒漠草原退化的過程和機理提供理論依據, 為荒漠草原的合理利用和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9]。
該試驗樣地位于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王府一隊, 地理位置為41°47′17″N和 111°53′46″E, 平均海拔在1450 m左右, 氣候屬于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 春季干旱, 大風頻繁, 夏季炎熱, 降雨量集中期為5月—8月, 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80 mm, ≥10 ℃積溫為1900—2500 ℃, 平均無霜期為180 d, 平均溫度最高的月份是6、7和8月。土壤類型為淡栗鈣土, 距地表50—60 cm處多出現白色鈣積層。草地類型為短花針茅+冷蒿+無芒隱子草的荒漠草原, 植被草層比較低矮, 一般在8 cm左右, 植被較稀疏, 蓋度一般在15%—20%之間, 種類組成較貧乏, 群落主要由20多種植物組成, 建群種為短花針茅, 優勢種為冷蒿和無芒隱子草。
試驗區設置在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綜合試驗示范中心的長期放牧控制試驗平臺, 已具有連續10年的放牧歷史。
試驗區采用隨機區組設計, 將試驗區分成3個區組, 每個區組內設有1個無牧區和3個放牧區, 其中無牧區作為對照, 3個放牧區分別設3個放牧強度, 即總共設4個處理, 分別表示為對照(CK)、輕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 放牧強度分別為: 0、0.93、1.82和2.71 只·hm-2, 區組作為重復, 共計12個試驗區, 完全隨機排列, 整個試驗樣地占地約為50 hm2, 每個試驗區的面積基本相等, 分別表示為CK1、LG1、HG1和MG1; HG2、CK2、MG2和LG2; LG3、CK3、MG3和HG3, 輕度、中度和重度放牧試驗區內的放牧羊只數量分別為4只、8只和12只(圖1)。
采用固定樣方觀測法。在每個試驗小區內隨機設置5個1 m2的觀測樣方, 在生長季(5—9月), 分別用涂有不同顏色的鐵絲標記3種主要植物植株(或株叢), 即每次進行觀測時, 固定觀測上述被標記的短花針茅、冷蒿和無芒隱子草植株(或株叢)。觀測時, 分別記錄在各樣方內出現的植物種群的枝條密度(營養枝和生殖枝)。取樣時間分別為5月15日、6月3日、6月26日、7月20日、8月15日和9月16日, 每一個觀測時間均在各試驗區的固定樣方內。

圖1 放牧試驗區完全隨機區組分布示意圖
數據分析采用SAS9.0軟件, 作圖軟件為Sig-maplot12.0。
短花針茅、冷蒿和無芒隱子草種群總密度隨著放牧強度的增加而變化。其中, 短花針茅種群總密度表現為HG>LG>MG>CK, 分別為13.4 株叢·m-2、10.4 株叢·m-2、10.1 株叢·m-2和8.6 株叢·m-2, 并且僅CK與HG間差異顯著(<0.05)(圖2)。
冷蒿種群總密度變化趨勢與短花針茅相似, CK、LG、MG和HG分別為10.1株叢·m-2、11.3 株叢·m-2、11.2 株叢·m-2和14.9 株叢·m-2, 對照區與放牧區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0.05)(圖2)。
無芒隱子草種群總密度變化趨勢則為LG>MG> HG>CK, 分別為15.3株叢·m-2、14.8株叢·m-2、12.7 株叢·m-2和10.3株叢·m-2, 且僅在LG與MG間存在不顯著差異(>0.05), 其余處理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0.05)(圖2)。
可見, 上述3種主要植物種群總密度在放牧區均高于對照區, 說明連續放牧和家畜的持續采食及踐踏, 導致了植物種群株叢發生破碎而趨向小型化。
短花針茅枝條總密度, 整個生長季在各放牧強度下均表現為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 最低值出現在5月, 峰值出現在6月末, 各月份間均存在顯著差異(<0.05)。同一月份不同放牧強度間相比較, 5月(放牧前期), 枝條總密度隨放牧強度的增加而降低, 彼此間均存在顯著差異(<0.05); 6—8月, 枝條總密度在放牧區表現為隨著放牧強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加(<0.05)。9月, 則為MG>HG>CK>LG, 彼此間均存在顯著差異(<0.05)(圖3, A和B)。

圖2 不同放牧強度下短花針茅、冷蒿和無芒隱子草植物種群密度變化
冷蒿枝條總密度, 整個生長季在各放牧強度下變化基本一致, 整體均呈現為逐漸降低的趨勢, 各月間均存在顯著差異(<0.05)。6月末, 其枝條總密度表現為隨放牧強度的增加而降低, 可能原因為此時冷蒿處于營養生長旺期, 羊只樂于采食所致; 其他月份, 冷蒿枝條總密度在放牧區表現為隨著放牧強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加(<0.05)(圖4, A和B)。

圖3 不同放牧強度下短花針茅枝條總密度動態

圖4 不同放牧強度下冷蒿枝條總密度動態
無芒隱子草枝條總密度, 在6—9月變化趨勢一致, 呈現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 最低值出現在9月, 各月份間均存在顯著差異(<0.05)。5—8月, 同一月中, 枝條總密度均表現為隨放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 彼此間差異均顯著(<0.05)(圖5, A和B)。
放牧作為內蒙古荒漠草原的一種經濟且簡便的草地利用方式得到廣泛應用, 也是該草地類型主要的人為干擾方式之一。放牧對草原植物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常隨著放牧強度、放牧方式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并且其影響具有累積效應[10–12]。草原植被對放牧強度的響應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植物種群特征的變化, 比如種群密度的變化。因此, 草原植物種群特征反映了長期放牧對草原影響的結果, 不僅能指示草地狀況、生產潛力、演替規律和承載能力等方面, 也能準確、客觀、有效地闡釋放牧生態學中的一些問題、現象及規律。
總體而言, 短花針茅和無芒隱子草枝條總密度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冷蒿枝條總密度逐月降低。短花針茅、冷蒿和無芒隱子草枝條總密度的峰值均出現在HG(或MG), 主要是因為家畜的連續采食和踐踏, 導致了短花針茅、冷蒿和無芒隱子草種群株叢的破碎化, 破碎的株叢即可脫離母株進行營養繁殖, 從而刺激了植物種群的營養繁殖和生長, 使種群得以維系, 這與白永飛等研究結果相一致[10,11,13–19]。種群株叢營養枝密度沿放牧強度呈現增加的趨勢, 因此, HG種群營養枝密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 在HG下的家畜數量較多, 不斷的反復采食, 致使大多數植株來不及抽穗、開花至結實, 使開花結實的株叢相應減少, 株叢進行光合所固定的能量多用于營養繁殖和營養生長, 因此營養枝密度必然增加, 從而增加了種群密度, 并且隨著放牧強度的增加和放牧時間的持續, “分叢”現象也會更明顯。

圖5 不同放牧強度下無芒隱子草枝條總密度動態
從季節動態看, 整個生長季期間, 短花針茅枝條總密度整體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 峰值出現在6月末。同一月份不同放牧強度之間比較, 6月初至8月, 短花針茅枝條總密度在放牧區均表現為隨放牧強度增加而顯著升高(<0.05), 9月, 各放牧強度間均無顯著差異(>0.05); 原因可能為, 放牧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短花針茅的分蘗, 促進其營養生長, 防止株叢老化, 使株叢枝條總密度與營養枝總密度保持適當比例, 具有相對較高的株叢密度。在生長旺季(7月—8月), 冷蒿與無芒隱子草枝條總密度均隨著放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放牧強度越高, 家畜對冷蒿種群的踐踏作用越強, 對冷蒿枝條芽的更新刺激作用越劇烈, 冷蒿的克隆生長也相應增強, 生長出更多的枝條, 致使冷蒿枝條密度明顯增大, 這與楊持等研究結果相一致[20–23]。無芒隱子草是通過其分蘗節上的分蘗芽來增大地上枝條數量, 分蘗芽受放牧和季節的影響較大, 尤其是降雨的影響[24–26], 分蘗芽在較高放牧強度下受到的刺激作用明顯增強, 分蘗出枝條數量也相應增多, 枝條總密度增加, 這與汪詩平和王艷芬等研究結果相一致[27]。
[1] 《內蒙古草地資源》編委會. 內蒙古草地資源[M].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0.
[2] 中國科學院內蒙古寧夏綜合考察隊. 內蒙古植被[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5.
[3] 王瑋, 劉鐘齡, 郝敦元.內蒙古草原退化群落恢復演替的研究[J]. 植物生態學報, 1996, 20(5): 449–459.
[4] 陳佐忠, 汪詩平. 中國典型草原生態系統[Z].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0: 125–156.
[5] 陳海軍, 單玉梅, 吳志毅, 等. 荒漠草原山羊和綿羊冬春季牧食行為及對草地的影響[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0, 24(12): 172–178.
[6] WANG Z W, JIAO S Y, HAN G D, et al. Impact of stocking rate and rainfall on sheep performance in a desert steppe [J]. Rangeland Ecology Management, 2011, 64(3) : 249–256.
[7] 李永宏, 汪詩平. 放牧對草原植物的影響[J]. 中國草地, 1999, 21(3): 11–19.
[8] 董鳴, 張淑敏, 陳玉福. 匍匐莖草本蛇莓對基質養分條件的克隆可塑性[J]. 植物學報, 2000, 42(5) : 518–522.
[9] 任繼周.草業科學研究方法[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8.
[10] 衛智軍, 常秉文, 孫啟忠. 荒漠草原群落及主要植物種群特征對放牧制度的響應[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6, 5(3): 33–38.
[11] 衛智軍. 荒漠草原放牧制度和家庭牧場可持續經營研究[D]. 呼和浩特: 內蒙古農業大學, 2003.
[12] 李瑜清. 過渡放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與控制對策[J]. 中國沙漠, 2005, 25(8): 404–408.
[13] 李永宏, 汪詩平. 草原植物對家畜放牧的營養繁殖對策初探[M]//中國科學院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編. 草原生態系統研究(第5集).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7: 23–31.
[14] 白永飛, 李德新, 許志信, 等. 牧壓梯度對克氏針茅生長和繁殖的影響[J]. 生態學報, 1999, 19(4): 479–484.
[15] 杜麗霞. 荒漠草原幾種主要植物繁殖特性的研究[D]. 呼和浩特: 內蒙古農業大學, 2005.
[16] 李博文集編輯委員會.李博文集[C].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5: 154–158.
[17] 王忠武. 載畜率對短花針茅荒漠草原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D]. 呼和浩特: 內蒙古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9.
[18] 汪詩平, 王艷芬. 不同放牧率下糙隱子草種群補償性生長的研究[J]. 植物學報, 2001, 43(4): 413–418.
[19] 祁永. 放牧對草原群落特征及種群繁殖特性的研究[D]. 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 2005.
[20] 焦樹英, 韓國棟, 劉俊清. 荒漠草原地區冷蒿構件及其動態規律對載畜率的響應[J]. 中國草地學報, 2009, 31(4): 80–84.
[21] 楊持, 寶音陶格濤, 李良. 冷蒿種群在不同放牧強度脅迫下構件的變化規律[J]. 生態學報, 2001, 21(3): 405–408.
[22] 王靜, 楊持, 王鐵娟. 放牧退化群落中冷蒿種群生物量資源分配的變化[J]. 應用生態學報, 2005, 16(12): 2316– 2320.
[23] 王靜, 楊持, 王鐵娟. 冷蒿()種群在放牧干擾下構件的變化[J]. 生態學報, 2006, 26(3): 960–965.
[24] 焦樹英, 韓國棟. 短花針茅草原主要植物種群特征及其資源分配對載畜率的響應[J]. 中國草地學報, 2012, 34(2): 76–80.
[25] 杜麗霞. 荒漠草原幾種主要植物繁殖特性的研究[D]. 呼和浩特: 內蒙古農業大學, 2005.
[26] 杜利霞, 李青豐, 董寬虎. 放牧強度對短花針茅草原冷蒿繁殖特性的影響[J]. 草地學報, 2007, 15(2): 367–370.
[27] 汪詩平, 王艷芬, 陳佐忠. 氣候變化和放牧活動對糙隱子草種群的影響[J]. 植物生態學報, 2003, 27(3): 337–343.
單玉梅,溫超,陳海軍, 等. 不同放牧強度下植物種群密度的季節性變化[J]. 生態科學, 2017, 36(6): 125-129.
SHAN Yumei, WEN Chao, CHEN Haijun, et al.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 under different grazing intensities[J]. Ecological Science, 2017, 36(6): 125-129.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 under differentgrazing inten-sities
SHAN Yumei1,2, WEN Chao1,2, CHEN Haijun3, ZHANG Pujin1,2, YE Ruhan1,2, MU Lan1,2, CHANG Hong1,2, SUN Hailian1,2
1.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 Hohhot 010031, China2.Inner Mongolia Research Center for Pratacul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ohhot 010031, China3. 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Hohhot 010010, China
The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with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in the desert steppe in Inner Mongolia, to explore the seasonal variation rule of population density with grazing intensity changing. The objects of study were,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plant population densities in grazing plots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The variation trend ofbunch density was accordance to, and that ofdecreased with month. During grazing season, from June to September, the peak values of the three plant bunch density were observed in HG plots. It illustrated that the continuous ingesting and trample resulted in clump broken, and trended to miniaturization to generate small clump to increase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n addition, the continuous grazing caused that most of plants were ingested before reproductive growth, thus, it accelerated plant vegetative propagation and vegetative growth to increase the plant population density.
grazing intensity; desert steppe; population density; seasonal
10.14108/j.cnki.1008-8873.2017.06.017
S812
A
1008-8873(2017)06-125-05
2016-10-09;
2016-12-0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200351); 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4MS0318); 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5MS3084);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青年創新基金項目(2014QNJJM11)
單玉梅(1980—), 女, 博士, 助理研究員, 主要從事草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方面的研究, E-mail:shanym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