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或遠或近地傳來,須臾間連成一片回響。
今年的它——那聲聲蟲唧蛙鳴,自驚蟄傳入耳畔,已孜孜不倦地循環了六十多個日夜。從晨曦微露到月朗星稀,從未停歇。
一開始,我從未感受到它是一種“天籟”——恰恰相反,在我耳中,它僅是一種極富彌滲性的音波罷了。久而久之,我便感到厭煩,煩它那無休無止的聒噪,煩它那夜以繼日的打擾!“蟬噪”一詞,便是這么來的吧!
我家的位置有些特殊:一側的陽臺面對著鬧市與工地,供晾曬衣服,名為“生活陽臺”;一側的陽臺面朝深圳最高的梧桐山,供賞覽山景,名為“觀景陽臺”。
受夠了“觀景陽臺”那邊日夜不息的蛙鳴蟲唧蟬聒的噪聲,我走到“生活陽臺”上,掠過腳下的嘈雜,極目遠眺,想看看遠處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的靜默璀璨,想看看天邊赤紅炫麗火燒云的耀眼奪目??晌铱匆娏耸裁矗课铱匆姳鄄逶葡龅钠鹬貦C將石塊搬起又扔下而激起的塵埃;看見城市上空一望無際的灰暗沉悶帶來的壓抑失落;看見無處歸依的野狗望著川流不息的汽車瑟縮顫抖……我聽見了什么?我聽見此起彼伏的鳴笛催促聲;聽見尖利刺耳的剎車摩擦聲;聽見噪鵑一聲又一聲的凄厲哀鳴……面前這個復雜城市里,除了喧囂,還是喧囂。
我心悸地奪門而入,轉到“觀景陽臺”上。此時我才羞愧地發現,我需要重新認識它——那聲聲蟲唧蛙鳴,它并不是“無休無止的聒噪”,而是多位“歌手”在合唱,仿佛一種音樂曲式卡農——這一邊剛停下,那一邊又開始——聽者便會感到歌者不斷接力,沒有休止。
或許,這才是它天然本真的韻味!相比“生活陽臺”那邊的喧囂,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值得推敲的聲音。繼而,我就發現了它的另一種魅力。
仿佛有一位領唱的歌者,它率先發聲,接著整個“自然合唱團”自動加盟!在它的“帶動”下 ,在太陽徐徐升起的過程中,愈來愈多的“聲部”加入了它——鳥語、風聲,還有各種不知名小蟲的唧唧鳴叫……漸漸地,獨唱變成了此起彼伏的宏大合唱!
聽著“合唱團”漸趨悅耳的天籟,望著面前連綿起伏的山巒,我的內心慢慢地、慢慢地變得寧靜。我忽然感到,它已不再是弱小的蟲豸的歌聲了,它是這肅穆神圣的山的語言!這語言正裹挾著泥土與風塵的氣息,牽引著嫩葉與鮮花的芳香,背負著雨露和陽光的潤澤,在茫茫世間不斷回響著;這語言好似一種召喚,召喚我們守護這纏綿起舞的彩蝶,守護這躍躍欲飛的雛鷹,守護這潺潺而下的山泉,守護這葳蕤茂盛的蘼蕪,乃至守護這一方天地,還有這方天地中的萬千生靈……
梧桐山,這座深圳海拔最高、風景最秀、人氣最旺的山巒,當摩肩接踵的游人徜徉在你碧毯翠茵的臂彎流連忘返之時,我卻要為孕育在你懷抱中的“天籟之音”獻上最最由衷的“贊”!
(指導老師:凡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