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會出現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而最近的一次則屬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經濟危機。全球從1929年到1939年的全球大蕭條開始到現在已經經歷了6次金融危機狀況,每一次金融危機都嚴重的影響著全球的經濟發展,也對很多發展中國家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依舊會再次出現,為了能夠避免更多國家遭受經濟損失,很多金融研究人員都在不斷尋找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同時也在找尋如何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希望能夠在未來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更好的規避相應的金融危險。
關鍵詞:世界經濟增長;金融危機;次貸危機
在2007年,因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影響了眾多的國家,在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更多的研究人員和世界企業領導者,將目光移至到了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和根源上。由于美國對經濟市場中金融產品管理的不利,造成了次貸市場的失衡,次貸違約率不段上升。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眾多的次貸企業出現運轉不周,最終倒閉。在探索金融危機的過程中,研究人員不得不考慮的是,在金融危機之前,國家的金融經濟市場是以何種發展模式在運行,而在運行中是否有高危的風險。因為,金融惡劣的運行環境終將使企業走向深淵。
一、世界金融危機的成因
(一)虛擬經濟過度膨脹
隨著科技和經濟結構不斷的提高和發展,很多發達國家都選擇了利用虛擬經濟為自己創造更多的經濟利潤。在2006年的美國,虛擬經濟經營方式占據了美國經濟市場的25%,而帶來的利潤則占據了總體盈利的44%,曾經美國視為重要的制造業其利潤僅占有10%左右。可以看出當時的美國對虛擬經濟十分的看中,但是實際上虛擬資本并不具有相應的價值,虛擬資本不能夠代替實際的資本,但是虛擬資本卻可以利用自身的運轉為企業帶來高額的利潤。所以虛擬資本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與實際資本相結合,才能夠達到更高的盈利。可當時的美國制度中沒有針對虛擬經濟發展進行管制,在過度發展中,虛擬經濟就會變成泡沫經濟,導致相關企業最終走向不歸路。這些情況都是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的后果,而美國的次貸危機讓眾多國家不斷審視自己虛擬經濟的運行方式,避免重蹈覆轍。
(二)金融衍生品過度發展
雖然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了全球經濟的發展,但是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卻在不斷的增加。據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中表明,全球范圍內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以經達到3000萬億美元,而其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已經占全球經濟交易的160%。在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時候,關于相應次貸有問題的債券金融其實相對其運轉的資金并不多,僅僅是1.2億美元,但是為何如此少的債務金額能夠擁有巨大的影響,這則成為研究者主要關注的內容。在美國投資銀行所經營的金融衍生產品中,其1美元的資本可能需要對應的是200美元的資產,所以到銀行出現風險的時候,所出現的資產賠付會更多。但是因為招商銀行都會為自己的風險進行規避,利用的就是信貸違約互換的方式,這樣資產的風險就會成倍的降低,而且將資產轉化成為證券也能夠規避相應的監督。可是雖然表面上將風險分散,但是隨著經濟市場的變遷,風險無時不在。
(三)金融交易過程不透明
金融市場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有新的法案取代舊的法案,而隨著金融衍生品不斷的出現,虛擬市場的管理方式與實體市場管理的方式出現了融合的情況,經營和監督管理出現了混合的局面。在這種市場行情下,金融的管理不斷的放松,導致很多虛擬商品的出現,刺激了金融市場的產品形式轉變。早在2007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出現之前,美國不斷下調利率,以刺激市場經濟增長,從而讓美國房地產市場逐漸走向泡沫化,而美元也因此出現了持續貶值的現象,導致金融市場交易出現信息不透明的情況,致使金融市場產品在銷售的時候,投資者無法了解投資詳情,而金融公司也無法清楚的知道投資者的能力,讓投資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出現了極度的風險,也給不法人員提供了過多的操作空間。
(四)經濟全球化使金融體系更加脆弱
隨著金融經濟觀念的轉變,金融自由化全球化,逐漸成為各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但是金融自身本就無穩定性,發展的方向和形式都無法預測,再加上金融經濟逐漸的全球化,讓各國之間的金融市場緊密聯系到了一起,而當一個金融點出現重大的漏洞,則會直接牽連其他的金融點,這就是為什么在2007年美國虛擬市場的1.2個億直接引發的全球性的金融體制動搖,出現全球化的金融危機。全球化的金融市場本就比較脆弱,若是在市場中出現任何一個小問題,都會引發信用的恐慌,會讓眾多的金融企業運行更加緊張。為了能夠在金融市場動搖的情況下保證資本的安全,企業都會做出相應的行為;而這樣的行為會導致金融體系出現惡性循環,最終出現崩潰的情況。
二、世界經濟增長方式與金融危機的內在聯系
(一)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與金融危機的聯系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主要源自于本國國內的經濟發展,而全球經濟化的宏觀環境也能夠讓發展中國家平衡財政收支。這樣的環境有助于發展中國家不斷提高自身經濟能力,有效抵抗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
首先,發展中國家在2007年金融危機之前的幾年,其經濟增長的速度要比發達國家速度快,而其經濟增長快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價格出現上漲的情況,從而帶動了整體經濟的增長。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各大政府也不斷利用減稅的方式提高商品的運營。
再者,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樣也會出現眾多的泡沫型經濟市場,如:房地產,在發展中國家房價出現了虛高,影響市場經濟發展。若是在金融市場出現大的波動,房地產市場就容易出現空洞,當金融危機來到的時候,房價會不斷下降,造成此房貸無法償還的現狀。
(二)發達國家的貨幣擴張和財政政策與金融危機的聯系
發達國家自身的應力能力本就非常強,在先下的金融市場中,發達國家不斷利用貨幣擴張以及相應財政政策來達到對自身經濟提速增長的手段。美國屬于全球經濟支柱型國家,其在2001-2007年年間,美國的經濟擴展已經到達了邊界,而在2006年的時候美國的泡沫型經濟達到了低谷,從而形成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影響著整個的美國,使美國的經濟快速的衰退。美國在此期間為了能夠平衡經濟的衰退采用了貨幣政策,通過不斷的調整將銀行的利率從6.5%降到了1%,雖然這種方式能夠讓經濟市場出現穩定,但實質上卻衰退的更加快。因為在美國房地產產業經濟在整體經濟中占有的比例大與制造業和其他的行業,所以當利率持續下降的同時,擾亂了整體市場經濟;再者,美國金融經濟體系因為在2007年的這幾年間,因為金融衍生品的增多,虛擬經濟的方式的增加,其主要就是為了能夠快速獲得利益,同時出現了還有過于放松的監督體系。其他發達國家也同時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只是因為美國國內經濟行情發展,以及經濟發展不穩定性,導致美國出現了極速的經濟衰退,引發了美國的金融危機。
(三)各個經濟體系增長方式的潛在風險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
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是美國的次貸危機,而因為美國的經濟消費理念比較自由,而且美國國人對未來的生活發展非常自信,所以生活中的貸款消費已經成為了普遍的消費方式;再者,因為美國的房地產經濟是經濟的重要支柱,所以美國國人非常看好房地產發展,為了能夠獲得更高的利潤,都會利用貸款的方式投資房地產行業,這樣的決定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從而出現了在2002-2006年年間,大批的美國人利用貸款獲得房產。但是在這幾年間,因為經濟浮動過大,出現了很多的失業者,其沒有了穩定的收入就無法保障房產,也會失去自身的信用度。當美國國內出現了金融危機的前兆,貸款沒有辦法還清房貸,房子則會被銀行直接收回并掛售,當出現售出的價格不能夠彌補本金和利息的時候,銀行也就出現了虧空的情況。當一個人出現這種情況,銀行尚且能夠調整,但是當人數出現上升的趨勢,銀行則無法進行彌補,而導致銀行泡沫經濟的崩盤。當年這樣的情況首先出現了在美國,隨著全球經濟化將各個國家聯系到一起,導致其他國家也出現經濟緊張,影響了整體的經濟發展。
(四)資本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成為危及的根源
資本經濟市場主要運行的目的就是能夠將利益利潤最大化,并將經濟增長無限擴大,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發展的時候,從形式和表面上看是因為消費過多導致經濟崩潰,但是在往深一層追探則是因為美國內部生產力過剩導致的。這里所指的過剩并不是單方面,而是雙方的。在資本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中,為了能夠平衡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金融市場都會利用相應的辦法刺激人們消費,讓人們的需求增加,從而帶動金融市場前進。但是如何能夠快速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能力,眾多的發達國家采用的“透支消費”的方法,而透支消費也成為了美國人常用的消費方式。但是透支的消費方式不能夠快速提高消費水平和能力,如同杯水車薪,而這樣的方式也是引發危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所以,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決定了國家的經濟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也成為了金融危機的重要根源,所以在未來發展中,各個國家應該注重經濟體制制度的承建,調整經濟發展格局,主要就是為了能夠讓國家在遇到金融危機的時候,可以減少經濟損失。
三、結語
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引起了各個國家的重視,面對當前經濟緊張的環境,需要各個國家及時的調整自身的經濟發展局面,優化經濟發展政策,強化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赫德利·布爾.無政府社會——世界政治秩序研究.[M].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03):3-4.
[2]門洪華.大國崛起與國際秩序[J].國際政治研究,2014(2):15-17.
[3]羅伯特·古爾平.世界政治中的戰奇與變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158-160.
[4] 李炳炎,王小剛.金融全球化條件下的中國金融安全[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