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信息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與傳統的金融模式相比,互聯網金融擁有一系列獨特的優勢,我國互聯網金融抓住時代和網絡技術發展的契機,無論從規模還是形式上,都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爆發性的成長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誘發了一系列風險和問題,加強監管刻不容緩。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監管;創新思維
在新一輪信息通訊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推動下,互聯網金融成為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金融產業相結合的一個新興領域。與傳統金融模式相比,互聯網金融擁有它獨特的優勢,如資源分布廣、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交易成本相對更低等一系列特征。從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開始,我國互聯網金融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根據有關監測平臺數據,截至2016年8月底,監測到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達到8490家,互聯網金融活躍用戶達到6.18億戶。中國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無論從規模還是形式上,都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總體框架基本成型
互聯網金融是新生事物和新興業態,只有制定松緊適度的監管政策,鼓勵創新和防范風險相互支撐,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才能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隨著2015年7月18日央行、工信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十部委《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出臺,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等監管部門也先后出臺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有關實施細則。總體來看,我國互聯網金融從將監管提上日程到《指導意見》發布,以及實施細則的最終落地,使得千呼萬喚的指導思想和規則等都得以落實,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總體框架基本成型。
首先,基層探索與頂層設計互動。在中國很多事情都是發端于基層探路,比如說30多年前,農村改革是從農民按手印包產到戶開始,后來得到最高層認可,變成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面向全國全面推廣。2013年啟動的互聯網金融,也是以基層探路開始,得到最高層的認可,并且以《指導意見》為標志,進行系統頂層設計。然而進行了頂層設計并不意味著制度就已經完備,習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基層探索工作。今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仍然需要基層探索來豐富發展的模式和監管創新的道路。
其次,鼓勵創新和防范風險并重。我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創新與風險的平衡的問題,是創新監管中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我國為了適應經濟新常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金融領域中也有相應的規定和行動。互聯網金融從技術創新起步,歷經產品創新、平臺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之后,正亟待制度創新和監管創新。需要用互聯網的思維和互聯網的技術進行監管。
再次,技術創新與監管創新因應。監管創新應以落實創新驅動戰略為前提,創新驅動既要發揮技術創新作為核心的作用,同時也要重視制度創新的保障作用。如果只有技術創新那就像是一個汽車只有發動機,沒有方向盤,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需要由制度創新來正確引導,才能保障在正確的道路上加速前行。隨著今后基于互聯網的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相繼問世,監管創新就顯得越發重要,監管必須跟上技術進步和產品更新的腳步,而不是用傳統的監管方法,讓新的產品和技術適應原來的監管模式。
最后,法律底線與創新擴展結合。互聯網金融從一開始就必須在法律框架之內發展,這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互聯網金融的典型模式,諸如P2P借貸和眾籌等,都完全可以適用現有法律,如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等。法律應該作為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底線已經得到全社會的共識,所以互聯網金融還是要遵守已有生效的法律。互聯網金融能且只能在現有法律框架這個底線基礎之上進行創新。
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一個從技術到產業,再到社會創新的過程,這種新的變化最后又會推動我們的制度不斷推陳出新,從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企業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到法治變革、監管創新環環相扣,不斷在進行創新鏈式擴張。
二、互聯網金融監管需要創新思維
只有不斷探索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模式,在創新中加強規范,在規范中支持創新,互聯網金融才能持續健康地發展。目前互聯網金融從觀察期進入了監管期,新的監管模式需要新的監管理念和監管思維與之配套,四年前筆者曾提出十六個字新思維的建議:“軟法先行,硬法托底,剛柔相濟,混合為治。”已有的法律和已經生效的規章制度必須要在互聯網發展的基礎上嚴格執行。
軟法先行與硬法托底。我國政府實行的新政,一方面倡導簡政放權,放松管制,優化金融環境,以底線監管為多,確定了一些領域的指引,放權的清單等。另一方面放管結合,提出一些新政策、新規范和新的思路,《指導意見》就是新政策規范,但是還沒有創設新的法律。全國人大出臺法律、國務院出臺行政法規,需要按照程序一步步來,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跟不上互聯網發展變化的節奏。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鼓勵發展“軟法”的法律觀念: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引導企業形成產品規則、交易規則的標準流程,提煉形成行業標準、慣例和公約,行業性組織以及沒有立法權的地方政府探索出臺規范、準則、公約等“軟法”進行嘗試,經過事實驗證之后再上升為法律,變成“硬法”,這樣軟硬結合,相互轉換。讓制度變革跟上創新的步伐。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創新時代,必須有軟法的體驗。全國政協原副主席羅豪才提出的“軟法治理”理念已經得到地方實踐和認可。
同時互聯網金融要以硬法托底,金融監管以法律來保證實施,這點尤其重要,不是提倡“軟法”就不要“硬法”。相反,我們認為堅持“軟法先行”的前提是“硬法托底”,現在已經生效的法律必須要執行,尤其對于涉及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必須嚴打,毫不留情,否則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導致市場混亂,最終出現系統性風險。
柔性監管和剛性監管。眾所周知,在生產制造中“柔性制造”的理念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可以實現。同樣,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通過數據監測作出創新模式來實施輔助剛性監管的約談,或者窗口指導等方法,都是柔性的監管方式。剛性監管是必須以行政力量,強制力來保證實施的時候才實施。而為了防止市場和政府之間的沖突,可以在中間增加一種協調的力量,即第三方介入的機制,由社會組織來使得市場的無形之手推動行業走向繁榮。
行政監管與行業自律。《指導意見》的出臺,一方面表明政府對互聯網金融的態度是積極促進和鼓勵創新,另一方面強調互聯網金融需要健康發展,不能走入歧途和病態。意見出臺后,銀監會、保監會等監管部門按照《指導意見》的職責分工和具體要求就如何實現意見的落地先后出臺實施細則,從而引導互聯網金融行業從業機構按照《指導意見》的相關規定,依法合規開展各項經營活動。另外,目前業內成立了各種類型的互聯網金融協會、俱樂部、沙龍等,就是通過行業自律來引導整個行業習慣、形成慣例,對于促進產業健康發展也能夠起到較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承惠:《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與發展》,《金融論壇》,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