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模式發生了改變,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金融業也從政府操控的單一格局轉向了市場,充分迎合了市場的要求,得到了長足的發展。90年代以來,在國際范圍內,銀行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信貸風險,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在發展的同時,呈現出自身的局限性,表現為信貸風險管理水平低下,無法適應市場的要求,阻礙了金融業的發展趨勢。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研究對我國銀行的穩定、健康發展以及提高國際競爭力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關系著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前途和命運,金融業加強信貸風險管理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進行分析,提出問題策略,呈現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的現狀和解決方案。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市場經濟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迎合了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國際潮流,在金融業中占據重要比例的商業銀行,在金融環境領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挑戰,處在風口浪尖,信貸風險加劇。商業銀行在充分迎合金融市場的要求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推動我我國國民經濟向前發展,同時,信貸管理作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對于商業銀行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商業銀行信貸資金有著很重要的聯系。
一、信貸風險定義
在金融界的風險領域,信貸風險是金融界風險的一種表現形式,金融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的主要內容,信貸風險由商業銀行的貸款項目所引發。商業銀行作為一種盈利性的金融企業,它的最終目標就是最大限度的攫取利潤,滿足自身的利益需求。信貸業務在金融領域占據著主要地位,是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所在,信貸資金占據商業銀行的重要資金比重,因此商業銀行的正常運行和信貸行為有著直接的聯系,信貸風險的波動直接影響著商業銀行的運營機制。為了預防信貸風險為銀行帶來經濟損失,商業銀行必須對信貸風險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以確保商業銀行在市場范圍內的正常運行。
二、信貸風險概述
信貸風險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經歷成長、蔓延到爆發這些環節。對于借貸人來說,財務狀況將會影響到其償還能力,尤其是財務狀況惡化所導致的償還能力不足,這樣的情形一旦發生,就會使借貸人無法履行償還義務,造成很惡劣的結果;對于貸款人來說,可以用違約條約和擔保保護自身的利益,還可以根據借貸合同的簽約設定違約項目,以此可以保障自身的權益,使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其信貸風險可以分為市場性風險以及非市場性風險。其中,市場性風險大都來自企業的在生產過程中的經濟活動,因市場規律和等因素所引發的企業破產或者經濟虧損,因此無法按照特定的時間履行償還債務的能力。而非市場性風險指的是社會風險和自然風險為主要內容,社會風險大都是指企業自身經營不善等因素所導致的無法償還債務的風險,而自然風險是由于自然災害等自然條件引發的經濟問題所導致的借貸人無法履行償還債務義務的風險。借貸風險的具體特征如下:
(一)擴散性
信貸風險最直接的結果可以導致銀行資金損失,對銀行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利,除此以外,還會因為借貸風險引發一系列相關性的效應,影響金融機構、企業、國家的經濟運轉能力。
(二)客觀性
從商業銀行的領域出發,信貸活動的存在本身,就會引發風險,信貸風險是市場的必然產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產生于信貸行為過程中。
(三)可控性
銀行借貸風險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轉移,但是不是不可以控制的,因為商業銀行的經濟命脈最終掌握在國家的手里,商業銀行可以按照國家的意志,建立操作調控機制,通過風險預測等相關措施控制借貸風險,亦或是借貸活動開始之前,制定相關預防措施,從而控制借貸風險,防患于未然。
(四)隱蔽性
商業銀行貸款行為本身就是不確定的,這種行為所引發的經濟損失可以因為企業或者其他借款人的誠信度的特點表象所掩蓋,從而引起借貸風險隱蔽性的發生,比如信譽度良好的企業或者個人因為不可控風險或者自身的運轉能力失調從而導致的無法償還債務的行為。
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受多種原因的影響,目前國內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水平不高,信貸風險管理制度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影響了銀行的聲譽、信貸質量、經濟效益,無法迎合市場的潮流,在國際競爭中處于落后的態勢和不利的地位。
(一)信貸管理機制不健全
信貸管理機制是金融機構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素,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機構主要是掌握在政府手里,難以形成行之有效的、完善的管理機制。在這樣的狀況下,信貸風險頻繁發生。
首先,缺乏專業的信貸決策系統。因此無法對銀行的信貸管理和客戶信用等級的進行正確評價,工作能力不強,因此建立獨立、系統、全面的信貸管理體制是當務之急,同時,由銀行董事會出任領導,同時建立銀行信貸管理機構,是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工作有效進行的先決條件。但是在當下,我國商業銀行缺乏信貸風險管理機構,人力資源缺乏,沒有專業的管理人員,因此導致了商業銀行沒有能力承擔有效管理信貸風險的結果,這個局面造成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頻繁發生。其次,銀行在企業信用評估和分析方面沿襲傳統的評估手段,缺乏科學有效性的工作策略,從而導致了評估的失策,在企業信用評估失效的前提下,就會無法控制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發生。
商業銀行的結構模式,和現代企業雷同,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機構,建立良好的決策程序,是商業銀行有效避免信貸風險的關鍵因素,但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現狀是,信貸業務的各項決策是由相關人員提供的信息決定的,缺乏專業的決策程序。而對于信貸信息的獲取缺乏真實性和有效性,決策程序和管理制度的缺失,使商業銀行信貸決策偏離正常軌道。
(二) 信貸風險管理文化缺失
銀行管理人員不具備專業素養,不注重信貸風險管理,這種注重工作業績,忽略管理的工作模式使銀行信貸活動過程中對資金的管理松懈,管理能力得不到提升,在進行借貸交易之后,商業銀行對于貸款方資金使用情況不了解,對貸款方企業運作模式不了解,沒有對客戶的生產過程進行跟蹤調查,從而導致銀行的信貸資金去向不明,導致了信貸風險進一步加劇的狀況發生。
四、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風險策略
(一)完善信貸管理機制
商業銀行應該充分認識到信貸風險的特點和危害性,建立完善的信貸決策機構。建立信貸管理機構,進行專業的信貸風險評估,從而提供一套完整的信貸決策信息,與此同時,不斷完善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制度,建立完備的信貸風險管理體制,并且嚴格按照該制度為工作依據,對顧客進行信用評價,檢查顧客是否具備貸款資格。其次,對企業進行評估和分析的過程中,商業銀行需要引入入量化的工作模式,對企業的信貸業務進行精準分析和評價,在選定具體評價指標之后,通過科技手段建立評估體系和評估模型,以量化的工作模式將信貸業務風險作直觀呈現,并將評估結果匯報到銀行領導者面前,通過和風險定性分析工作模式進行有機結合,以此來提高對企業信用評估的準確度,將信貸風險規避在可控條件內。
(二)完善商業銀行管理文化
商業銀行的管理者應該改變管理理念,改變以前的注重業務能力,輕視管理經驗的從業理念,在熟悉和深諳信貸業務的基礎上,提升信貸業務管理能力,加強信貸業務管理宣傳力度,從而使銀行對于信貸業務管理和信貸風險進行至上而下的重視和調整,進行風險預測和評估分析,以及做好善后處理工作,盡力規避銀行的信貸風險。銀行的全體職工應該樹立從業理念和管理理念,熟悉信貸業務的工作流程,做好風險預測、分析、評估,做好跟蹤調查,通過對自然風險、社會風險進行預測和考察工作,做好風險控制措施,從而提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質量。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特征進行闡述,對信貸風險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這個基礎上,指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在金融界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它是市場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研究證明,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是制約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加大研究力度,提出改進策略,使商業銀行走向健康、穩定、快速的發展之路,同國際接軌。
參考文獻:
[1]朱曉龍.論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分析與控制[J].當代經濟,2014(10).
[2]周鵬.我國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比較研究[J] .西南財經大學,2013(03).
[3]徐淑娟.淺談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J] .現代商業,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