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今后的一段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大國崛起需要大城崛起。成都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深刻把握國內外發展機遇,在城市層面全面對表黨中央的新發展理念和戰略安排,在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發布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圍繞近期建成“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國家中心城市”,提出了建成“泛歐泛亞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的中期目標和沖刺“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的遠景目標?!叭阶摺睉鹇泽w現了成都探索我國內陸中心城市崛起新模式的國家使命擔當和城市發展自信。
一、世界城市的形成條件
21世紀是“大城市的世紀”。全球化和新世界經濟分工產生了超越國家邊界的全球經濟和城市網絡,而世界城市處于該網絡的核心節點位置,不僅是全球資本的支配和服務中心,也是全球生產要素和信息傳輸的重要樞紐。分析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等世界城市的演進規律、準確把握在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社會變革背景下呈現出的新趨勢,可以為成都建設世界城市提供借鑒。
(一)世界城市的標志
全球高端要素配置中心,是全球經濟的控制管理中心和高端人力資本的主要集聚地,匯聚大量跨國公司總部和金融機構,對全球資本、知識、信息與技術等具有強大組織能力。同時,擁有高度發達的交通和信息網絡,是全球要素集聚和信息傳輸的重要樞紐。
全球創新策源地,是全球創新資源的集聚中心,具有完善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在世界科技和產業革命浪潮中持續發揮先鋒作用,是知識創造、科技發明、產業升級、業態培育的重要源頭,是新制度、新模式的催生之地。
全球先進文化引領者,具有寬容多元的人文環境,是世界各國優秀文化的熔爐;是國際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多種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與融合,促進了新思想、新理念的涌現,是先進思潮和觀念的形成、傳播和踐行地。
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主力選手”。世界城市是一國城市體系的“塔尖城市”,是國家組織經濟活動和配置資源的中樞,集聚了國家的關鍵要素和資源,是國家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重要載體。
國家主要經濟區域和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世界城市的發展不僅關乎自身地位的鞏固和提升,而且關系到所在區域的發展??v觀全球,紐約、倫敦、東京、巴黎等世界城市均與一批周邊聯系緊密的城市共同形成了經濟聯系密切、空間組織緊湊、一體化程度高的“世界級城市群”。
(二)世界城市的形成條件
贏得發展先機的門戶區位和樞紐功能是基礎。世界城市大多濱江臨海,航海、內陸運河以及海河聯運區位優勢明顯,同時,依托國際化機場、港口、信息中心構建全球聯系網絡,增強對外交往和向腹地輻射的能力,強化國際門戶和樞紐功能。
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并大規模利用世界資源是根本。全球化和新國際勞動分工是世界城市形成的根本動力。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生產活動向全球擴散的同時,控制管理職能向少數城市集中,重構了其與其他城市的生產關系,造就了以管理和服務為主要功能的世界城市。只有參與到全球經濟體系,特別是全球貿易、投資和人力資本的網絡中,世界城市的門戶和樞紐功能才能發揮優勢,增強全球影響力。
引導城市發展的遠期戰略謀劃是關鍵。世界城市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隨著全球化加快推進,國家、城市之間競爭的加劇,世界城市均通過遠期發展戰略的制定,引導城市保持和提升全球競爭力。從國際經驗看,世界城市大都針對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問題,明確戰略發展方向,并建立起從城市功能定位、整體策略、具體政策到實施措施的系統性長期戰略規劃,如紐約和芝加哥整體規劃的時間跨度分別達到了25年和30年。
構建支撐城市功能的多種類、多層次人才庫是核心。較大的人才規模和較高的集聚程度是形成統一高效勞動力市場的前提。大量來自不同行業的人才通過互相交流學習和碰撞,極大地提升了知識外溢效應,是世界城市創新能力的源泉和長久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生動力。
打造開放包容宜居環境是保障。擁有高品質的生態環境、多元包容的人文環境,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對全球高端人才具有強大吸引能力,成為全球創新創業首選地,是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持久動力。
二、成都建設世界城市的有利條件與不足因素
(一)有利條件
一是我國正處于世界經濟增長重心,有利于世界城市在我國加快形成。世界城市產生于世界經濟重點增長區域。18世紀中葉以來,伴隨著世界經濟增長重心不斷東移,倫敦、巴黎、紐約、東京、首爾、新加坡、香港等一批世界城市相繼形成。世界經濟危機之后,全球經濟重心持續東移,亞洲、新興經濟體和中國正在崛起。近年來,我國主要城市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亞太地區增長最快的城市有七成在中國大陸。
二是成都在全球和國內城市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攀升。在全球城市體系中,成都占據重要位置,且位勢不斷攀升,全球競爭力居于前列,是我國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的重要載體。在我國城鎮格局中,綜合實力明顯優于中西部其它城市,2017年成都被列為僅次于北上廣深的“新一線城市”首位,建設世界城市潛力巨大。
三是成都門戶樞紐功能不斷完善。成都是“一帶一路”上的關鍵樞紐、歐亞一體化的重要支點、長江經濟帶的上游中心,隨著“蓉歐+”戰略的深入實施和對外交通體系的不斷完善,其國際內陸型樞紐和國家西部門戶型城市地位顯著增強。
四是擁有得天獨厚的人文宜居環境。成都傳承天府歷史文脈,發展“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文化底蘊深厚、社會安定和諧,具有崇文重教、開放包容、勤奮務實的人文特質,環境宜居休閑,為吸引高端人才和增強國際交往提供了優越條件。
(二)不足因素
對標世界城市,成都在經濟集聚程度、資源組織配置功能、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本培育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
一是經濟總量相對較小,集聚度還落后于傳統世界城市。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是提高城市生產率,促進創新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2016年,成都市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水平等指標低于我國“準世界城市”北京、上海和深圳。同時,2016年,成都的GDP總量約占全國的1.6%,而紐約占到美國GDP的5%左右,倫敦、首爾、東京、巴黎等世界城市至少占所在國家GDP的三成以上。
二是總部經濟和金融服務功能優勢不明顯,組織經濟活動和配置資源的功能仍然不強。目前落戶成都的全球500強企業、企業總部數、金融業和商業服務業就業遠低于北京和上海。2016年,成都金融機構外幣存款量僅為北京、上海、深圳的24%、30%、51%,上市公司數量也僅為這些城市的25%左右。
三是科技創新功能和投入強度相對不足。2016年,成都的研發投入為北京、上海、深圳的17%、25%和32%,研發經費強度也低于這些城市2至4個百分點。2016年,成都的新增專利數遠低于北京、深圳和上海,分別是它們的41%、55%和64%。
四是人力資本自身培育力量相對薄弱。全國小學500強中,成都僅占9所,低于北京的63所、上海的50所和廣州的31所。全國高中100強中,成都僅占2所,低于北京的18所。同時,僅有8所高校入選教育部公布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低于北京的31所和上海的13所,高端人才自身培育能力較弱。
三、成都建設世界城市的重大戰略方向
(一)更加注重構建全球創新網絡和產業鏈、價值鏈體系
全球綜合競爭力是世界城市的根本所在。經濟全球化進入新階段,國家之間、城市之間的經濟競爭焦點,由全球價值鏈的份額轉向全球價值鏈的層級。從國際經驗看,成都應持續鞏固增強其在科技、人才和制度等方面的優勢,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積極參與全球創新合作與競爭,大力發展知識經濟,增強金融和科技服務功能,重點推動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發展,推進成都占據全球高端產業和價值鏈附加值最高的環節,培育和強化對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掌控能力。
(二)更加注重構建與世界城市相匹配的產業體系
從國際經驗看,世界城市的發展,往往伴隨著傳統港口業和制造業的衰敗,都經歷了產業結構的痛苦轉型期。面對新要求,成都應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增強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服務的支撐能力,促進實體經濟轉型的同時加快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構建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圍繞“五中心一樞紐”的戰略定位,成都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要以全球視野和眼光謀劃產業發展。成都的產業選擇不僅需要考慮本地的資源要素稟賦,更要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謀求發展。二是要著重彌補內陸型城市固有短板。遠離深水港,對外物流成本相對較高,是內陸地區經濟發展的固有瓶頸。除了不斷完善對外交通基礎設施外,更需要選擇一些對運輸成本不敏感的產業,因此,環境友好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知識產業和服務經濟對于成都尤為重要。三是要打造多樣化、扁平化、適應性強的產業結構。世界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是源源不斷的創新能力和應對市場變化極強的適應能力。從紐約、舊金山等世界城市轉型成功的經驗來看,成都應以構建產業生態圈和創新生態鏈為中心,構建以中小規模創新創業公司為主的扁平化、網格狀的產業結構,有效增強知識外溢效應、提高創新能力、適應力和城市韌性。
(三)更加注重城市綜合功能的培育和提升
基于不同的戰略目標、發展階段和區域格局等,成都世界城市的建設,除了強調傳統意義上的國際交往、金融貿易、生產組織、門戶樞紐等功能外,更應該側重于豐富政治管理決策、區域輻射帶動、社會管理服務等功能。
一要增強城市管理功能。世界城市是人口和各類要素高度集聚的空間,而與之不相匹配的基礎設施供應和管理水平是“城市病”的主要根源。成都建設世界城市,一方面應提高城市的組織能力和基礎設施水平,最大化城市規模和集聚的正面效應;另一方面,需要舒緩過高的局部人口密度,優化空間布局,實現與世界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和基礎設施水平。二要增強城市服務功能。世界城市的吸引力不僅體現在較高的生產效率,更體現在消費產品和服務在規模、種類和質量上的優勢。從國際經驗看,紐約、芝加哥等世界城市在上世紀90年代重新振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滿足了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和社交需求。在建設世界城市的過程中,成都應圍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大力推進高品質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三要增強區域輻射帶動功能。成都應發揮世界城市新知識、新技術、新業態的“孵化器”作用,與周邊城市通過在產業組織鏈條上的分工來實現區域經濟的分工與協作,增強區域輻射帶動的同時,強化區域腹地對核心城市發展的有效支撐。
(四)更加注重綠色、韌性、包容的環境
近年來,世界城市的發展從單維的經濟增長目標向宜業宜居的多維目標轉變,更加重視以人為本、環境友好的城市增長方式,注重打造優越的居住、工作和游憩環境,注重增強對氣候變化、安全威脅、經濟危機和社會變革的預防、準備、適應及快速恢復能力,注重保障不同社會階層公平、公正地享有發展權益。對標世界城市的全面發展趨勢,成都應在以下幾方面有所突破。
一要強化空間管制。建立健全主體功能區分區差異化發展機制,加快推動“東進、西控、南拓、北改、中優”差異化發展策略精準落地。劃定“三區三線”,全面開展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二要建設國際化標準的優質生活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加強人居環境建設,建設更加生態宜居之城,重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盛景。三要營造國際化、多元化的人文環境。深入挖掘“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內涵,塑造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質,加強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和營銷,提升城市文化全球傳播和影響力。以城市為載體,跟進世界文化潮流、契合全球文化脈動、吸取世界文化精華,推進外來本土文化包容發展、傳統現代文化鏈接發展、主流引領多元文化有序發展、高雅通俗文化競相發展,打造文化氛圍濃郁的品質之城。
(五)更加注重構建國際化的人口管理體制和人才吸引機制
從國際經驗看,世界城市的發展首先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應對規模龐大的人口遷移和如何保持對人才的持續吸引力。成都應著重在以下幾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增強吸納大規模城鄉移民的能力。四川省城鎮化水平整體偏低,且成都市城鎮化水平遠高于周邊其它城市,世界城市的建設將吸引大規模城鄉移民。成都應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促進存量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增強實體經濟和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納能力。尊重城市發展規律,促進分層次、多樣性的人口結構保持動態平衡。
二是增強對國際化人才的吸引能力和服務質量。從國際經驗看,在城鎮化成熟期,國際移民是世界城市增長的主要機制,而國際性人才又是世界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對國內人才,成都應堅持推進人才新政,同時對本地人才進行精準識別,分類入庫、統一管理,建立人才激勵、評價與退出工作機制。對國際人才,制訂并實施全球引“智”計劃,探索建立“國際人才特區”,通過簡化簽證手續、延長免簽期限、特許免簽等方式,鼓勵海外人才來成都就業創業。
三是創新大規模流動人口的管理體制。常住人口作為世界城市規劃和管理的基礎依據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世界城市將吸引大量因商貿、教育、文化交流、旅游、過境等緣由中短期到訪停留的流動人口;其次,從國內外經驗看,世界城市將集聚大量未注冊的外來人口;最后,世界城市的勞動力市場邊界往往超越了城市行政邊界,形成以世界城市為中心的區域通勤網絡。結合常住人口,成都應探索建立“城市管理”服務人口識別機制,科學研判公共服務、土地、基礎設施等的真實需求,提高供給的精準性和質量。
(六)更加注重通過區域整合推進城市發展
從國際經驗看,世界城市的演進伴隨著從孤立的“點”狀發展到逐步走向依托大都市圈、城市群等“面”狀發展的格局,世界城市所在的區域是其不斷強化全球競爭力的重要資源依托。近年來,隨著功能復合化和利益主體多元化,世界城市立足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條件,通過聯合設立跨行政單元的區域規劃和管理機構、共同謀劃區域發展戰略等方式,積極參與創新區域治理模式和協調區域發展。
一是要推進成渝相向發展,共促成渝城市群向世界城市群跨越發展。加強與重慶合作,共同探索創新區域合作機制、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在良性競爭中實現一體化協同發展。
二是要積極參與推動構建多主體、網絡化的城市群治理體系。圍繞規劃銜接、創新網絡構建、產業協作、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資源整合、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及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等方面,積極推動構建由各地政府、社會、專家學者等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協調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