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至11日,成都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勝利召開,科學回答了成都“怎樣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明確提出了要依托“一市兩場”、國際鐵路港、國家通用航空綜合示范區、臨空經濟區等空間載體,推進天府國際機場、高速公路環線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
一、加快建設三大樞紐,全面提升對外交通互聯互通水平
開拓交通運輸發展新空間,加快建成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國際性鐵路樞紐、國家級高速公路樞紐,全面提升對外交通互聯互通水平,積極構建通達全球、銜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國際多直達、國內滿覆蓋、省內深通達的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到2020年,形成天府國際機場、雙流國際機場“雙樞紐”+金堂通用機場“補給港”運行格局,年旅客吞吐能力達到1億人次、年貨郵吞吐能力達到250萬噸。實施“深耕歐非、加密美澳、覆蓋亞洲”的國際航線發展戰略,打造輻射歐亞的國家門戶樞紐,建成第四大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
建設貫通南北、連接東西、輻射歐亞的國際性鐵路樞紐。加快成貴高鐵、成都至蘭州鐵路、蓉昆高鐵成都至自貢段、成都至西寧鐵路、成蒲鐵路、川藏鐵路朝陽湖至雅安段等鐵路項目規劃建設,構建成都至重慶1小時,至武漢、西安、昆明、貴陽、長沙4小時,至蘭州、西寧6小時,至北京、上海、廣州8小時高鐵交通圈,打造國家高鐵樞紐城市。建設覆蓋全域、暢接全省、通達全國的國家級高速公路樞紐。加快推進成都經濟區環線高速、成都新機場高速、成資渝高速等公路建設,加快推進成南、成樂、成綿等既有高速公路擴容改造。到2022年,規劃形成“3繞15射”高速公路網,依托16條進出川高速公路通道全面融入國家高速公路網,實現與全國主要節點城市的互聯互通。
二、奮力打造公交都市,促進城市和諧宜居可持續發展
加快建設以軌道交通為引領的綠色交通出行體系,推動軌道交通加速成網、市域鐵路公交化運營,完善常規公交出行服務,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以軌道交通為主體、常規公交為基礎、慢行交通為補充”的綠色交通出行體系。
2017年,交通運輸部將成都列為“十三五”時期首批公交都市創建城市,根據創建方案,成都將傾力打造“以軌道交通為主體、常規公交為基礎、慢行交通為補充”的出行體系,為大眾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綠色、多元的出行服務和體驗。加快構建便捷高效的軌道交通體系。
目前,成都已開通6條地鐵線路,運營線路長度達179公里。其中,設計時速100km/h的地鐵10號線實現了成都市航空運輸和地鐵的無縫銜接,首條環線地鐵7號線正式開啟了“井+環”的地鐵網絡化運營時代。根據第三方調查測評,2016年成都市地鐵乘客滿意度為92.4,處于非常滿意水平。同時,加快鐵路公交化運營,在成德動車公交化運營和成灌鐵路與地鐵同臺換乘的基礎上,深入推進市域鐵路公交化運營工作,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軌道交通出行服務。持續提升常規公交服務水平。結合軌道交通發展進程,動態優化調整公交線網布局,強化公交地鐵換乘接駁,形成級配合理、布局協調、換乘順暢的公交運營服務體系。深化大數據客流分析、科學配置班次運力、按需實行延時服務,提升公交精細化運營水平。2017年以來,成都市交委會同市公交集團對多條公交線路發車間隔進行調整,推出了4路、48路等大站快線公交,試點開行了543路等40余條時刻表運行公交,對多條公交線路實施了按需延時。
大力支持規范共享單車發展。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出臺《關于鼓勵共享單車發展的試行意見》,以及《成都市中心城區公共區域非機動車停放區位技術導則》等多個規范性文件,根據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聯合相關機構發布的共享單車《2017年中國主要城市騎行報告》,成都騎行指數連續兩個季度名列全國第一,并被評為“政府政策環境最優”城市。目前,成都共有7家共享單車企業,投放約120萬輛單車,累計注冊用戶數超千萬人次,日均騎行次數400萬人次以上,“共享單車+公交/地鐵”出行模式受到市民青睞。
三、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人民群眾共享交通運輸發展新成果
推動形成交通運輸平衡發展新格局。以鄉村振興戰略和“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為指引,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公共資源,提檔升級鄉村交通基礎設施,提升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推動城鄉交通協調發展,使交通運輸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規劃建設“3環15射5聯”市域快速路網。加快五環快速路、成溫崇快速路、成金簡快速路、成資快速路等項目建設,到2022年,規劃形成“3環15射5聯”市域快速路網總里程約1400公里,為重塑城市空間結構和經濟地理、服務城鎮空間四級城市體系提供交通支撐。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抓手,重點實施市域快速通道建設、村組道路建設、舊危橋改造“三大專項”工程,全面實現市域路網聯網加密和提檔升級;大力實施農村公路安保工程,加強路域環境治理,保障出行安全;積極推進農村公路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將農村公路管理工作系統化、模塊化、智能化,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農村公路管理工作的一站式考核、監管;堅決克服重建輕養思想,切實做到有路必養、養必到位,確保等級公路養護覆蓋率、經常性養護率全面達到100%,公路技術狀況指數PQI值居于全省領先水平。
著力加強城鄉交通基礎設施銜接,整合城鄉綜合交通運輸資源,提升城鄉交通運輸公共服務水平,促進“行有所乘”向農村延伸,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實現“出家門、上車門、進城門”的便利交通愿景。積極培育農村客運市場主體,鼓勵公交客運企業大力發展城區至重點鄉鎮的農村公交線路,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和農村客運公交化運行。力爭“十三五”期內,全面建成“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農村交通運輸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