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方面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推動互聯互通,提升樞紐功能,集聚臨港工業,發展現代物流業,發展貿易服務業,推動服務創新,以及實現國際內陸港,城市和產業的融合發展等,這些成績均顯示出成都在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硬件建設和制度設計方面的努力。在硬件建成后,運營這些硬件的制度和機制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原則?有了這些硬件,未來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內陸開放經濟高地還需要哪些軟件?體現這些原則的軟件要從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中關于成都的定位開始。
國家期待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加大開放的力度,幫助建設內陸開放戰略支撐帶,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實現內陸和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在國家發展戰略關于成都的定位中,成都是與周邊地區以及其它城市緊密相連的整體中的一部分,成都肩上擔負的使命不僅僅是實現自己一枝獨秀,更重要的是與西部另外一個國家中心城市和經濟重鎮重慶一起,共同打造成中國內陸開放的戰略支撐帶,建立以現代制造業為基礎的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與此同時,成都還要實現與其它沿海沿江沿邊城市群在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制度設計方面實現互聯互通,共同推動中國的對外開放,建立各地制度和機制之間無縫銜接的統一大市場和具有高度競爭力的開放經濟體。
從國家的整體戰略中來看,成都應該做好三件事。
一、與重慶合作共同打造一條內陸開放的戰略支撐帶
國家的戰略布局是由成都和重慶這兩個國家中心城市推動四川省和重慶市這樣一條內陸開放型戰略支撐帶的發展。這個戰略布局的終極目標是實現整個西南地區內陸開放的規模經濟。國家中心城市不僅僅要作為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和競爭的代表鞏固提升自身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要作為國家在主要經濟區域內組織經濟活動和配置資源的中樞,通過帶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國家整體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做出自己的貢獻。只有當成都和重慶幫助把整個四川盆地打造成以現代制造業為支撐的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這兩個國家中心城市才能對周邊的各省市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形成足夠的輻射力,才能成為建設成渝西昆貴“鉆石經濟圈”的強大引擎。只有當這兩個國家中心城市得到成渝之間現代城市群的有力支撐,成都和重慶才能依靠背后的戰略支撐提供的更大市場,對外資和外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從而真正成為中國西部對外開放的門戶和窗口。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成都應該以地緣經濟的觀點看待自己與四川和重慶的關系。地緣經濟與地緣政治經常被用來形容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地緣政治以零和博弈的觀點看問題,它重視國與國之間利益的沖突,強調它們之間的競爭。而地緣經濟則以雙贏的觀點看問題,它重視國與國之間利益的重合,強調它們之間的合作。從地緣經濟的觀點來看,只要各國合作把市場做得更大,每個國家在其中的機會就會越多。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這兩個概念也同樣適用于分析城市之間的關系。如果成都和重慶只重視各自獨立的發展,即使兩個城市本身發展得再好,也只是兩個城市而已。只有當整個成渝之間的地域布滿現代制造業的產業集群和現代城市群,成都作為內陸開放的經濟高地才能有強勁的依托,成都作為對外合作的門戶城市才能有更大的國際吸引力。
“一帶一路”的本質是地緣經濟戰略。通過擴大與周邊地區合作,實現規模經濟,從而提高自身國際競爭力是地緣經濟思維的基本邏輯。在與沿海地區的競爭中,是否具備足夠的市場規模將直接影響成都能否建成內陸開放的門戶。內陸開放的重要支撐是中歐班列。面對海運強有力的競爭,中歐班列必須降低運費。降低運費的一個關鍵在于是否有足夠的回程貨,而影響回程貨運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成都和周邊地區的市場規模。因此,背后是否有一個內陸開放的戰略支撐帶是成都在對外開放上能走多遠的一個前提條件。從戰略的角度看,光有國家中心城市,卻沒有強大的周邊輻射力;光有向西開放的窗口,卻沒有窗口里面的戰略縱深;光有交通樞紐,卻沒有支撐它的強有力的交通網絡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把成都放在中國發展大戰略與大棋局中來看,才能真正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
二、打造一個高度開放、充分競爭的物流服務平臺
在現階段,中歐班列是成都對外開放的主要抓手。圍繞中歐班列打造一個高度開放、充分競爭的物流服務平臺,是成都在與全國各平臺長期競爭中保持可持續競爭力的關鍵。
中歐班列的物流從流程的角度看分集貨、倉儲、一關兩檢,運輸、倉儲、物流,最后至客戶手中等各個環節。盡管國內各個運營中歐班列的城市都搭建了物流服務平臺,如何處理各種行為主體在這個流程中的關系卻有種種不同的選擇:由誰運營這個物流平臺,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如果是國有企業掌控這個平臺,這個平臺是只由這家國有企業集貨,還是也允許外資和民營企業集貨,然后只利用這個物流平臺進行一關兩檢和運輸?外資和民營企業是否也有權利用自己在國外的倉儲和物流系統?
如何定位國有企業與這個物流服務平臺的關系,如何處理國有企業主導的物流平臺與外資和民營企業的關系將影響這個平臺長期的競爭力。蓉歐班列物流平臺初期是以三家民營企業為主,2016年4月則專門成立了一個國有企業來負責。以國有企業迅速打開局面無疑是十分有效的。然而,如果運營這個服務平臺的國有企業在未來把所有的貿易、集貨、倉儲、通關、運輸、物流等業務通通攬到自己手里,就會削弱各種潛在的外資和民營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只有建立一個高度開放充分競爭的物流平臺,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種形態的企業來利用這個平臺,才能增加蓉歐班列,尤其是回程貨的運量,才能實現規模經濟帶來的效率,這對蓉歐班列物流平臺在未來依靠市場規則運行,逐步減少乃至徹底取消政府補貼而言是十分關鍵的一步。不僅如此,一個高度開放與充分競爭的物流平臺創造出來的效率和規模經濟也將幫助成都各種形態的企業走向世界,為中國的產品發現市場,為中國的海外投資提供有效的產業鏈支撐。
谷歌與阿里巴巴是建立高度開放和充分競爭的平臺實現規模經濟的典型范例。谷歌的安卓與蘋果的ios是兩大手機操作系統,但是二者的競爭策略完全不同。蘋果的策略是壟斷各種產品的開發,為客戶提供排他性的產品,鎖定客戶的忠誠,由自有品牌通吃各個細分市場從而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而谷歌的策略則是采取一個高度開放的系統,與各手機生產商合作,允許它們對安卓進行二次開發。其結果是安卓占據了全球手機操作系統80%以上的市場。阿里巴巴的競爭策略也體現了同樣的智慧。亞馬遜和京東等電商從廠家那里進貨在自己的平臺上賣。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依靠手中客戶群的規模經濟與廠商談判低價進貨,提價賣出,賺取差額。而阿里巴巴則專注于做平臺,充分地向所有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開放,為各種企業提供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服務,讓它們在自己的平臺上競爭,阿里巴巴由此成為世界電子商務的翹楚。
蓉歐班列物流平臺不僅應該對成都的外資和民營企業,而且還應該對全國各地的物流公司開放集貨和倉儲業務。蓉歐班列的國內段已經完成成都至上海、深圳、廈門、廣州等8個沿海沿江沿邊城市的互聯互通,實現了覆蓋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對接港澳臺,連接東北亞、東南亞的目標。下一步的任務是使蓉歐班列這個物流平臺變得高度開放,充分競爭。當這個物流平臺允許各地的商業組織在此運營集貨和倉儲,就可以在全國各大城市調動一切進口商利用這個平臺進行國際貿易,從歐洲、中亞、南亞、中東進口各種商品,這樣就能大大地增加蓉歐班列回程貨運量。通過發展與沿海沿江沿邊城市無縫對接的物流網絡和為各地企業提供公平服務,蓉歐班列物流平臺就可以發展出各種生機勃勃的生態圈,這反過來會大大增強成都作為一個對外開放門戶城市的競爭力。
運營中歐班列的各城市與中國鐵路總公司(以下簡稱“鐵總”)博弈的經歷可以給成都以重要的啟示。最初,鐵總想建立一個壟斷的物流平臺一攬天下,讓全國的貨物去阿拉山口集中統一拼車。在各地的抵抗下,最后不得不像現在這樣在全國設立若干個主要集貨點,而鐵總只負責運輸部分。鐵總的原始方案無法實施的重要原因是由鐵總壟斷的做法必然使各地失去參與中歐班列的積極性,畢竟海運在運費上占具極大的優勢。現在作為集貨點的主要城市也應該認識到,如果自己設立一個由國有企業壟斷的平臺,通吃運營中歐班列的全部利潤,其它行動主體必然會失去參與的熱情,到頭來這個物流平臺將無法做大做強。
三、圍繞著“一帶一路”的建設推動國際化,努力實現對外開放的門戶城市對接
根據特定的國際環境順勢而為是國際化成功的要訣。縱觀沿海城市的國際化歷史,無一不是通過參與當時歷史環境下由西方國家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生產分工以及與北美、西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來實現的。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使中國西部從改革開放年代的大后方變成向西開放的前沿,過去的“西部宿命”和“盆地桎梏”已經成為歷史。成都地處“一帶一路”和長AF/R6oLuSTUv9u9KWbuNPA==江經濟帶的交匯點,是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通走廊,是國家實行內陸開放戰略的重要門戶。近年來,為了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國家給予成都一系列政策上的傾斜。成都必須從“一帶一路”的戰略視角來把握其國際化方向。
成都的國際化在近期內應該圍繞著蓉歐班列來進行,重點實現與中東歐開放門戶的對接。實現開放門戶之間對接的目的是使“一帶一路”戰略有落腳點。作為中歐班列的對接城市,波蘭羅茲不僅是成都“一帶一路”戰略中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對象,也應該是成都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的戰略支點。這個戰略支點的意義與成都和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之間的關系相似。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一個重要任務是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成都不僅要通過“空、鐵、公、水”與周邊地區以及國外建立交通通道,促進這些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而且還要通過這些交通線路為沿線地區和國外對應的地區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同樣的道理,國外戰略支點城市也要通過與成都的合作為它們所在地區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區域經濟整合。
隨著中歐班列各條線路的開通,外國地方政府對“一帶一路”的興趣大增,經常為班列的開通舉辦隆重的慶祝儀式。過去這些國家的中小企業由于缺少物流交通基礎設施的支撐,無法參與到中歐貿易中來。中方積極尋找中歐班列回程貨的努力為外國的中小企業出口提供了特別好的機會。由于中小企業是承擔當地就業的重要力量,外國的地方政府對它們能夠擴大出口特別高興。
成都的企業加強與門戶對接城市商業伙伴面對面的接觸十分重要。當了解各自的物流體系、供貨渠道和市場需求的成都商人與當地商人相遇,這兩種資源可以整合出無限的商機。成都不僅應該大力鼓勵成都的企業對中東歐地區投資,還應該鼓勵通過合資或者長期穩定的合作形式,將外國的商業或者物流企業吸引到成都來。通過實現與一兩個外國門戶城市的對接,成都的國際化會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
建設硬件是完成任務的第一步,而找到合適的軟件才是有效地運營這些硬件的關鍵。只有跳出一個城市的視角,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下把握自身的角色,成都才能變成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排頭兵,把自己變成真正的內陸開放的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