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期新階段的中國經濟首次做出了處于新常態的重大判斷。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全面系統深刻地闡釋了經濟新常態的基本內涵。簡言之,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我們在發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結構調整節點、動力轉換節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加以應對,取得了積極成效,經濟社會發展平穩健康。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對于新常態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新發展理念是做好2017年經濟工作的指揮棒。
在2014年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一語中的:“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迫切要求。雖然我國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創新驅動“三步走”戰略吹響了創新發展的時代號角,正在引領中國經濟朝著更穩定更高效的方向邁進。
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需要我們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但各類環境污染呈高發態勢,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必須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環境的改善過程其本身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過程,也是為提升潛在經濟增長率打基礎,最終讓人民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更高。
當下,經濟全球化仍然是我們謀劃發展所要面對的時代潮流,而我國30多年來的發展成就也是得益于對外開放,今天我們已經成為世界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說明我們的角色正在從世界發展潮流的跟從者向引領者轉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陰霾重重的地區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帶來一縷曙光,國際社會反響熱烈,越來越多的沿線國家表現出參與這一區域合作的積極性。這充分說明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發展重要引擎,不但推動國內經濟穩定發展,也在為世界經濟盡快從低迷中走出提供有效的中國方案。
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
新發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其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脫貧攻堅歷史重任,是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踐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結構調整的關鍵節點,具體表現為低端產業產能過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產業要加快發展,過去生產什么都賺錢、生產多少都能賣出去的情況不存在了。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目前的狀況是,我國一些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國內龐大的市場沒有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怎么辦?黨中央適時作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策。
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提升“中國制造”的質量,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僅限于工業領域。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的主線即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雖然我國農業發展形勢很好,但一些供給沒有很好適應需求變化,牛奶就難以滿足消費者對質量、信譽保障的要求,大豆生產缺口很大而玉米增產則超過了需求增長,農產品庫存也過大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農業領域的重大改革,必將給農村發展和農民致富帶來新的機會和機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在我國,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一直是落后于投資與出口的。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結構的歷史性變化,對消費品生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啟動內需的著力點也要從需求方轉向供給,生產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真正把需求留在國內。比如,我國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購買的商品已從珠寶首飾、名包名表、名牌服飾、化妝品等奢侈品向電飯煲、馬桶蓋、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據測算,2014年我國居民出境旅行支出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2015年則達到了1.5萬億元人民幣。
事實證明,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必須推進供給側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言之,就是“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根本途徑是要持續深化改革。特別是要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另外,在加強激勵、鼓勵創新方面還要出實招、下真功,增強微觀主體內生動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潛在增長率。
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保持戰略定力
面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紛繁變化和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持戰略清醒和戰略定力,增強戰略思維和把握戰略主動,增強戰略自信,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當前,盡管我國經濟發展持續下行的壓力仍然較大,但基本面總體向好。我們要下定決心,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戰略定力,推動經濟發展。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穩并不代表止步不前,而是要在穩的e7f056b0dc177241aae0403d14857a5b84377d61af860257e8ae911a76333e17前提下各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
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財政政策方面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而在貨幣政策方面,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要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保持戰略定力,要時刻注意防范和化解經濟中的各種潛在的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2016年底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至少有三大潛在風險點:一是房地產市場泡沫風險;二是有房地產泡沫涉及到的金融系統風險;三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當然,這三大風險點也是有內部關聯的。房地產市場的不穩定導致地方土地出讓收益下滑,地方債務無法通過土地財政解決,很容易出現地方債務風險,由此也會對金融系統產生一定的負面沖擊。當前一定要注意風險的關聯性,如何切斷風險之間的傳染性,需要我們及時制定相關政策加以防范。
防范金融風險,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要把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夯實打牢。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骨架,實體經濟不興,就像人得了軟骨病,一國經濟不可能支撐起來。振興實體經濟,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二是要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加強引進外資工作,更好發揮外資企業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三是要更加重視優化產業組織,提高大企業素質,在市場準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創造條件,使中小微企業更好參與市場公平競爭。
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要協調好地方發展與國家宏觀戰略布局的關系。當前,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正如火如荼,其與“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齊頭并進,沿海、沿江、沿邊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局面初步形成,國家中心城市作為區域性增長極的確立對于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有效緩解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具有重大增長外溢效應。成都作為中國西部重鎮而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當然一員,要牢牢抓住機遇,全面深化各方面改革,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供給需求兩端發力,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新的飛躍。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們深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黨中央確定的思路和方法,發揚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引導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一定能夠圓滿實現2017年既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為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獻上一份厚重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