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倫敦來說,2016年注定是一個特別的年份。5月,這個城市迎來了它首位穆斯林市長薩迪克·汗;6月,英國人做出了令世界震驚的決定——“脫歐”……不知這些前情鋪墊是否進一步暗示了此地文化多樣性和實驗性,讓9月的倫敦設計節倍添了幾分戲劇性。一張用硬木板制成的巨大“笑臉”矗立在泰特美術館旁的廣場上,似乎是要給人們一些鼓勵:即使前景仍不明朗,也不能失去從容的微笑。反觀設計節的5個主要展場和被組委會稱為“中心樞紐”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andAlbertMuseum(下稱V&A),其策展思路和偏好趣味則是濃濃的英式風格—表面緊守“規矩”,細節處卻high到不能自已。比如以奢華風格為主打的國際室內設計展(DecorexInternational)開在風景如畫的塞恩公園內;一直是海納百川姿態的“百分百設計展”(100%DesignLondon)從2016年開始特別開設了LuxuryMade展區,展示的都是精湛工藝與藝術結合的作品;V&A來自千年前的古典畫作與最前沿的設計共處一室,構成了耐人尋味的一幕;在城市不同角落的裝置則在呈現設計師概念之余,嘗試與參觀者進行不同層面的對話,探討人與空間、社區及城市的不同關系……“笑臉”的締造者、倫敦建筑師AlisonBrookg說,相比以家具設計趨勢為主體的米蘭設計周,倫敦設計節更傾向于展示概念,并借由展覽將你帶到城市中的各個角落,領略這座城市本身的獨特氣場。
因其弧線造型被稱為“TheSmile”的大型木裝置,在切爾西藝術學院與不列顛泰特美術館之間的空地上,用7000枚螺絲拼出一張木制的笑容。
當人們進入這個幾伺弧形的空間,空間的形態、木材的味道、聲音在其間的傳播變化等一系列因素帶來不一樣的感官體驗。設計者AlisonBrooks說:“雖然這不是建筑,卻能提供建筑空間的抽象體驗。”裝置的兩頭各開有一扇窗,如同兩個取景畫框,一側面向用紅磚砌成的維多利亞時期建筑,另一側則面向一片綠色。從這個裝置創造的空間體驗來看,它外界的環境視角與內部視角互相影響,最終將視角固定于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對立中更創造出一種“對話”形式。在此之前,沒有人使用硬木創造過如此大體量的木板結構,這使得此裝置成為建筑形式、材料、工程技術上的共同突破。
17年前,來自印度的NipaDoshi和她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學習期間結識的丈夫兼設計搭檔Ionathan Ievjen在倫敦開設了他們的工作室。如今,Doshi Levien這個設計組合的名字經常出現在各大國際品牌的合作名單中,兩人的設計常常蘊含著不同文化碰撞下的獨特美感。在2016年設計節上,他們展出了與丹麥面料品牌Kvadrat合作的作品。其實,早在2013年,他們就以包豪斯風格的舞臺設計為靈感,用10多種不同色系的羊毛面料,為Kvadrat創作過移動裝置,緩緩移動的面料裝置如同藝術作品一般。這次,他們在Kvadrat倫敦展廳中矗立起弧形的面料柱,運用材質本身的垂感塑造出雕塑一般的視覺效果,裝置最初的靈感來自設計師淘到的一本二手建筑書,從書上建筑草圖與色塊的組合方式獲得啟發。在色彩的選擇上,童年時曾在印度住在柯布西耶設計的房子中的Nipa,將柯布西耶的繪畫重新解構,其中的色彩與組合方式被運用到面料設計中,因此該系列中的色彩反差雖大,相互之間的組合卻十分優雅。
像2015年一樣,“設計上海”(DesignShanghai)主辦方media10帶著一批中國設計師來到倫敦“百分百設計展”(100%,Design London)。展覽中既包括由《安邸AD》與“設計上?!惫餐罱ǖ摹爸袊落J設計平臺”選拔出來的中國設計新星生茵和BenwuStudio,也有幾位在中國本土已經十分活躍的年輕設計師。來自北京的設計師Franl(Chou Design創始人周宸宸就將剛剛出爐的兩件作品帶來倫敦亮相,畫面中金屬靠背的Fan Chair在設計節前一周才趕工出來,卻在細節上和原先圖紙分毫不差??此坪唵蔚脑煨途拱饘佟⑿g材與布藝軟包三種截然不同的工藝體系,在技術銜接環節實現了突破?!跋啾让滋m或巴黎的設計展,倫敦的展覽更概念化,市場也更包容?!钡蔡寡?,與著重概念性思考的倫敦設計圈相比,中國的設計還需要花一些精力在基礎環節的改進上。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設計正逐步進入西方主流設計界,在認識自我的同時,也塑造著中國設計的未來。
你是否想過在上班路上穿過一片小小的叢林,或是中午午休時躺在植物環繞的陽光房里發發呆?Mini品牌與倫敦設計師AsifKhan~作的項目選址于東倫敦的新興文藝區Shoreditch,在繁忙的街區搭起幾座半透明的“陽光房”,用最常見的透明Pc板材建造而成的半透明建筑,模糊地透露出幾分綠意卻又未來感十足,令人不禁想伸頭進去探個究竟。設計師AsifKhan特意選擇了這種最為普通的塑料瓦楞板,將它們交錯、疊加運用,創造出全新的視覺——一種有“縱深”的材質??臻g本身不是封閉的,因此下雨時,雨水會落在身后,并順著墻面流入花盆中。空間中地面和座位的材質則由回收輪胎加工而成,模仿森林中泥土的粗糙肌理,踩上去也是柔軟的,整個空間在距離的把控上十分用心,在保有私人空間的同時,也鼓勵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人們不容易意識到,我們的家居空間在近10年、20年中發生了劇烈變化,公共空間的概念卻十分落后。以倫敦為例,城市中多數公園都建于維多利亞時期或更早,雖然風景很美,你卻不能指望在公園長凳上找到USB接口。”Asif設計的空間像是一個實驗箱,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打探著人們對公共空間的使用方式。展覽期間一共設有三個不同的綠色空間,其中一個設在繁忙的街區,大量的人流在上下班時經過這座半透明建筑,有的人會選擇穿過它,有的人則會選擇進來坐下,享受被植物包圍著的幾分鐘。
整個設計節不乏富有嚴謹技術和邏輯的作品,設計組合Fredrikson Stallard的水晶燈則令參觀者換了換口味。他們的作品向來充滿超現實的華麗,也往往非常討巧。展覽期間,Glaciarium系列的巨大水晶吊燈被懸掛在由舊廠房改造的空間中,視覺上的沖突形成了獨特的美感。
他們的作品游走在藝術與設計之間,精致而抽象的輪廓、濃厚的裝飾味流溢貫穿整件作品。V&A前研究部主管、現任紐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MAD)總監的GlennAdamson曾評論他們的作品“就像美國雕塑家ScottBurton,并不轉化和重組材質,而是讓各材質本身進一步發揮其特性,并互相關聯”。
設計工作室Glithero在V&A創造了以時間為主題的裝置“GreenRoom”。兩位設計師既是搭檔,也是夫妻,接受采訪時還抱著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妻子笑稱對這件作品最熟悉的就是她女兒。這件裝置從時間的線性流逝中獲取靈感,用一連串彩色霓虹線制造出一個“抽象的時鐘”,縱穿博物館側門人口處的6層通高空間,頂端的分針緩緩旋轉,在不同的樓層,觀看者會得到不一樣的效果,漸變的顏色緩慢移動,給人造成錯覺,在抬頭的一刻才真相大白。
倫敦v&A對于各界刨意人士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不同于其他帶有商業性的展區,這里更專注策展和刨作思路本身。設計師Bcniamin hubert作的裝置“foil”,立意是為了展示剃須刀箔的功能、材料、運動形態。由40000個獨立金屬片組成的20米長波浪起,犬的“緞帶”,充滿整1、展廳。這個金屬緞帶可以根據一條正弦曲線做持續動感的運動,由機械帶動的刀片模擬著自然界中河流的粼粼波光,在房間中投射出美妙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