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記者耿倩 8月4日,記者從山西省經信委獲悉,山西省發改委和省質監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對《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企業信用綜合評價指南》兩項地方標準同時進行了發布。據悉,兩項地方標準已于8月1日起正式實施,標準的實施對于規范全省信用信息征集、實現信用信息跨部門跨區域共享、促進信用信息有效管理和應用,進一步提升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質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系列標準,包括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總體框架、公共信用信息基礎數據項、公共信用信息交換規范、法人信用信息查詢報告規范4個部分,規范了從平臺建設總體框架到公共信用信息歸集、共享、使用的各環節、全過程。該項標準的實施對于支撐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加快推進,加強對市級平臺建設、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建設的指導,促進信用信息在行業間、區域內和全國范圍的互聯互通、業務協同和資源共享具有重要意義。
《企業信用綜合評價指南》主要是對開展企業信用綜合評價的評價原則、評價內容和評價程序等提出基本規范。該項標準的實施有利于促進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規范發展,為信用服務行業實施宏觀監管提供方向和依據,有利于進一步引導、促進企業開展信用建設工作,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
據了解,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是服務于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信用信息共享與交換的“總樞紐”。目前,省信用平臺主要通過兩個門戶分別面向政府部門內部和社會公眾提供服務。面向政府部門服務主要實現了三大功能:一是信用信息的歸集、共享和交換功能,二是主體信用檔案的查詢,三是開發了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信息支撐系統;面向社會公眾服務是通過設在互聯網上的“信用山西”網站開展,這是山西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宣傳和政策發布的門戶網站,是依法公示信用信息和提供信用查詢的“總窗口”。網站于2016年1月上線,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截至目前,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已累計歸集56家省直部門、11個市、119個縣的法人、自然人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息、紅黑名單信息、企業分類管理信息等各類信用信息3800多萬條,實現了與國家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信用中國”網站的互聯互通。
信用標準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和基本支撐,這兩項地方標準的出臺和實施,將進一步促進和帶動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動信用信息在各個領域的綜合評價和深度應用,對開展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事中事后監管體制,提升社會綜合治理能力發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