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研發的第一臺谷子脫粒機,當時這臺脫粒機采用了清選裝置,這個裝置有個明顯的缺點就是漫天飛糠、污染環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后續我還研制出了谷子脫粒機二代?!睆埌哺贿叡葎潱贿厡τ浾哒f。這位來自山西高平河西村的農民已經年過六旬,盡管創新發明這條路走得很艱苦,但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夢想,他對記者坦言:“創新研發是我這一輩子要做的事情。”
手搖羅粉機:為減輕勞動強度
1966年,只有14歲的張安根到生產大隊從事玉米淀粉加工工作。因為愛琢磨,這期間,張安根的第一個“小發明”——手搖羅粉機誕生了。當時正趕上“文化大革命”,并沒有人支持他搞研發,所以這臺手搖羅粉機的功效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好。到了1980年,張安根才又有機會重新改進手搖羅粉機。據張安根回憶:“當時,手工加工粉條不僅程序繁雜,還很費力。為了減輕勞動強度,我才想著研發一臺手搖羅粉機,后來經過加工改造,斷斷續續試驗了兩年,在1982年的春天試驗成功?!睆埌哺兄频姆蹢l機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還在當地農業機械廠與河西農技站的支持下在高平縣進行了大力度的推廣,效果非同凡響。
自從有了首次研發的經驗,張安根便漸漸愛上了創新發明。隨后,他又相繼發明了衛星天線控制器、谷子脫粒機和玉米脫粒機,并全部申請了國家專利。張安根研發出的成果不僅促進了農民增收,還堅定了他心中創新發明的信念。
一代脫粒機:為谷子脫粒找地
改革開放以后,農民的生活好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已經被很多現代化農業機械取代,但是有些農活還在傳統的方式方法中進行,如農民打谷子沒有場地,每天只好凌晨3點鐘起床把收來的谷穗運到公路上讓汽車進行碾壓。面對這種情況,張安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為村民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于是,他開始查資料、繪圖紙,然后購買了機器原材料,經過一年多的努力,2002年,張安根的第一臺谷子脫粒機問世。當他開著新機器在地里做現場試驗時,原本興奮的心情一下子涼了半截:新機器所過之處,谷粒是脫出來了,但是滿天亂飛的谷糠讓人窒息,谷子、秕谷和糠分離得也不是很干凈。必須改進!隨后,張安根又在農閑時投入到第一代脫粒機的改造中。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張安根對清選裝置進行了改進。他制作了一個大圓筒,當谷子、秕谷和糠被吸入到大圓筒后,它們就會沿著大圓筒內壁高速旋轉,重的在外,輕的在內,雖然旋風可以讓谷子、秕谷和糠高速旋轉起來,但是旋風向上運動速度卻低于秕谷和糠的懸浮速度。發現問題后,張安根做了調整,他在圓筒的中心安裝了一個小圓筒,讓旋風繞著小圓筒外壁和大圓筒內壁之間的通道高速旋轉,經過試驗,秕谷和糠全部被吸了上來,又經過反復實驗和調整,把小圓筒、大圓筒的直徑和長度確定了下來。為了控制谷子被吸出去,他繞大圓筒內壁水平安裝了幾道圓圈,就像高速路上的減速帶,有效地控制了谷子向上的運動速度。旋風式谷物清選器研制成功,谷糠污染環境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二代脫粒機:為提高勞動功效
本以為谷子脫粒機就這樣研制成功了,可是沒用多久,又出了問題?!懊摿C時不時就會出現連續振動的情況,接著就停止工作,重啟又可以繼續脫粒,但不久又會重復上面的狀況?!睆埌哺f,“后來仔細觀察時發現,其主要原因是脫粒釘齒太長才導致了谷粒憋機,導致機器停止工作。”
找到問題,就要改進??墒菦]有任何技術可以借鑒,憑借經驗、感覺,張安根制定出了全套方案,本以為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可是試運行卻仍以失敗告終。“問題沒有解決,腦子里繃的那根弦兒永遠放不下。”這不僅是張安根的工作信念,更是他對工作的一種態度。面對失敗,張安根并沒有放棄,在長達6年的時間里,他先后設計出3套試驗方案,進行了無數次的試驗,2009年,第二代谷子脫粒機終于閃亮登場。
回憶當時的情景,張安根感慨萬分地說:“找到問題后,我做了很多方案,但沒有哪個農機企業可以幫我改造,我自己把長弧形釘齒安裝在脫粒機上,讓長弧形釘齒帶著谷穗在脫粒室做圓周運動,谷穗經過打擊、摩擦、揉搓等過程,谷子就會被脫下來。從谷穗變成谷穰后,形狀發生變化,谷穰雖然很軟,但壓實后很結實。再通過鋼絲網脫粒凹版的齒尖勾著谷穰向內移動,谷穰就不會被擠壓成團,也就不會再出現憋機的情況,脫凈率達到了99.5%以上。”如今,張安根不僅拿到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第二代脫粒機經過推廣還讓更多的農戶體會到機械化帶來的便捷。
采訪結束時,張安根告訴記者:“現在的市場競爭很激烈,產品需要不斷創新,假如停止不前,就會被淘汰。2018年,我將要推出谷子聯合收割機,希望新產品研制也能夠順利推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