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大洪,浙江湖州人,港口、海岸和近海工程專家,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51年從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后,任教于大連工學院(現為大連理工大學)。主編、合編著作4部,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獲得國家金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10余項獎勵,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先進工作者、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良好的教育:從渭風、南模到清華
邱大洪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湖州南潯。小學時,有一天父親特意把邱大洪叫來,說:“大洪,你已經是讀書人了。你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年幼的邱大洪雖然沒有完全理解,但他記住了父親的話。從此,“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就成了邱大洪讀書做人的奮斗目標。
1941年7月,姐姐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中西女中,邱大洪則考入了上海私立南洋模范中學。
邱大洪在南模學到了許多基礎科學知識,奠定了他扎實的學業基礎,同時也形成了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養成了良好的修養和氣質。回顧在南模的學習經歷,邱大洪認為:在人的一生中,中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從某種意義來說,比大學還重要。中學是人生旅程的開始,對每個人的成長起著決定性作用。南模中學的6年,使他終身難忘。
1947年,邱大洪中學畢業后,報考了7所大學,全部被錄取,最終他選擇了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在這所著名學府,邱大洪的學業大有長進。
大學畢業前,他有幸聆聽了朱德總司令和馮文彬、安子文等同志為北京市應屆畢業生所作的報告,深受鼓舞,決定放棄留校任教的機會,要求到工業建設第一線去,到東北去。在組織安排下,他來到了建國前夕我黨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大連大學(當時已更名為大連工學院,現為大連理工大學)任教。從此,他把一生都獻給了高等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
幸遇恩師:錢令希悉心指導年輕人
對邱大洪事業影響最大的應該是錢令希教授。邱大洪擔任錢令希的助教,協助他開設交通部港工培訓班,并結合我國港口建設的實際,指導學生做畢業設計。錢令希非常喜歡這個聰明好學、悟性極強的年輕人。
1957年2月,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和技術科學部聯合召開第一次全國力學學術報告會,并通過了中國力學學會章程,選舉了35位著名力學家為理事,錢學森為第一任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正式成立。就是在這次會上,邱大洪宣讀了《柔性高樁臺的計算》論文,在力學界引起關注。
此后,邱大洪在波浪理論及其工程應用等主要研究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有創造性的工作。他堅持教學、生產和科學研究相結合的原則,在理論研究中既重視學科發展的前沿課題,又重視理論的工程應用和實踐方法。他發展了淺水區非線性橢圓余弦波的工程應用理論,系統研究了波浪在海床中的滲流與海工結構的相互作用,部分成果被列入交通部修訂的設計規范。他主持完成“波浪滲流理論的工程應用”研究項目,獲得1996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邱大洪認為:要使科學研究達到高水平,除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外,創新是關鍵。同時,現代化的試驗研究是檢驗創新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而試驗研究現代化又必須具有先進的試驗設備和手段。
2017年6月20日,以大連理工大學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澳大利亞西澳大學海洋基礎研究中心為核心成員,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澳大利亞伍德賽德石油公司為協作成員組建的海洋油氣工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接受了教育部科技司組織的現場考察,專家組一致同意海洋油氣工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立項論證。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拉開新的篇章。
工程實踐創新:設計大連漁港、大連新港
這座漁港規模很大,而且是完全敞海,在我國漁港建設方面史無前例。擔此重任,邱大洪如履薄冰,十分慎重。他首先和市水產公司、本校教師一起到煙臺港、青島港實地考察,學習建設經驗;又跑遍市郊海區,選擇港址;還主持了擴初設計和施工圖設計(陸域上的工藝和廠房由其他單位設計),并開展了港口整體模型等試驗。在施工中,他經常深入現場解決技術難題。終于,這座擁有4個現代化的卸魚浮碼頭、年卸魚量12萬噸,海域面積5萬多平方米、可以同時停泊300艘漁輪,防波堤總長1327米,配有上冰上箱碼頭、修船碼頭等設施的大連漁港于1966年勝利建成。經驗收,質量優良,完全達到國家標準。漁港建成后,日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日本國會眾議院議員志賀義雄前來參觀時感嘆地說:“不僅日本還沒有這樣現代化的漁港,甚至整個亞洲都還沒有。”1987年,邱大洪再次擔任總工程師,主持了大連漁港的擴建工作,使這座港口擁有了接納萬噸級遠洋捕撈船的能力。擴建工程于1989年竣工投產。
邱大洪說:“一個人的成長靠的是志堅、機遇和勤奮。什么是機遇?機遇就是遇到的機會。機會在哪里?就在你身邊,就在你生活的環境里。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你不好好干,白白放過身邊的機會,卻去求那些不在你身邊的機會,那就永遠抓不到機遇。”邱大洪真正做到了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他是機遇的寵兒,是專業理想的堅守者,更是勤奮的智者、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的創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