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成相同大小隔間的寫字樓,吃住擠在6平方米的年輕人,月入過萬元要苦練720小時的工作流程——日前,媒體的一篇報道還原了“網紅工廠”的生態。
如果把網紅比作商品,直播平臺就是商場,而經紀公司就是批量生產商品的流水線。通過新老主播連麥、互刷禮物、買熱門等推廣手段,經紀公司“制造”出千千萬萬個同質化的賺錢機器。但是,這種枯燥辛苦的生活并沒有阻擋更多人涌入行業的熱情。調查顯示,2017年“粉絲”規模在10萬人以上的中國網紅人數較2016年增長了50%,而超過一半的“95后”向往的新興職業是網紅、主播。
對于現代商業所帶來的拜物教和文化景觀,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哲學家們最早使用了“文化工業”這樣的詞匯。文化工業的出現,使得文化產品按“標準化”“一律化”模式大批量制造,最終帶來了“偽個性化”的盛行。其中,社會學家馬爾庫塞走得更遠,他認為,標準化、批量化、模式化把統一行為方式和審美方式強加于人,使商業文化中的人變成了“單面人”。
更深層的影響還在于,網紅文化帶來一種雙向規訓,不僅是對“粉絲”的規訓,而且也是對網紅主播自身的規訓——人人展示個性,但同質化的展示成了最大的共性;人人設計“人設”,而將人單向化、純粹化的設計成為最庸常的套路;貌似提供了最坦然交流的直播,實際上卻披掛了層層偽飾。哲學學者指出的“偽個性化”,正由網紅工業集中呈現出來。
在文化里,任何的“單一”和“模式”都值得警惕。因為,人的潛能性一旦被統一規定到既定的文化形式中,就會造成對人的豐富本質的否定。在文化生活中,如果除了一種套路外沒得可選,那么就到了拉開距離給予其文化審視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