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新技術 提升農業效能
“當我在新聞報道里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登上趙家洼村唯一的一口飲水井臺仔細察看井里蓄水情況、在一片玉米間作紅蕓豆農田里揭開地膜了解抗旱保墑措施時,我的心情無比激動。三農問題一直牽動著總書記的心。”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山西省旱作農業學會會長、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高志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作為創造山西水地小麥高產紀錄的專家,如何在“十年九旱”的山西解決干旱缺水問題,為脫貧攻堅提供技術支撐,提升山西農業生產水平是高志強一直思考的問題。干旱缺水是制約山西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隨著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灌溉面積的繼續擴大已經接近極限,而實踐表明,通過旱地增產技術改進,旱作農業有巨大增產潛力。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緊緊圍繞“集水、保水、用水、節水”,是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高志強說,山西農業發展大有可為,首先,抓好旱作農業,大力推廣高產高效的旱作農業新技術,建設旱作農業實際生產、栽培、管理一體化服務平臺,及時幫助廣大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努力提高單產和效益,進一步促進山西乃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旱作農業的研究與發展,使旱地農業由劣轉優。其次,山西小雜糧享譽全國,要抓好小雜糧生產,打造小雜糧特色品牌,從而帶動山西農業發展。同時,融入山西特有的面食文化,將旱作農業、小雜糧、面食文化“三位一體”有機結合,形成完成的產業鏈條,共同建設山西農業的美好明天。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助力科技信息推廣
“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6月21日~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視察時強調,要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在科研院所中引起強烈反響。7月5日,記者采訪了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所副所長翟海翔。
“我省現代農業的發展、體系的調整,要以農業科技為支撐;農業科技的創新、科技信息的推廣,要以一線農業科技人員為依托。”翟海翔認為,山西省全體農業科技人員應當帶著緊迫感扎扎實實工作,把新品種、新技術送到農民手中,把現代化的設施與裝備送到田間地頭。只有真正地提高農業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水平,才能放心安全地發展綠色生產,按照更高的要求來構建與完善山西農業生產體系,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關于應對目前山西農業產業體系中存在的問題,翟海翔說,這些問題絕大部分是全國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時所面臨的普遍問題,要加快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延伸,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就需要以供給側為基礎,提升農產品質量、發揮地域特色,帶動農民增收。
翟海翔說,規模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建的必由之路。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就是要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而適度規模的新型經營主體的壯大與發展,離不開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山西當前的三農工作條件下,農業科技信息所會繼續積極與各類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組織互助合作,創新專業化、系列化、多層次的服務模式,廣泛參與,將最新的科技成果推送到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尊重市場,引領農民增收致富。
發力供給側 打好玉米牌
目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視察時強調要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7月10日,記者采訪了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省農科110專家張中東。
張中東說,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山西省“三農”工作依然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讓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破解農業效益不高、農民增收乏力等突出矛盾,都迫切要求我們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要把實現農業現代化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
當前山西正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高庫存的現實也迫切要求玉米生產進行供給側改革。張中東表示,一要做好調減玉米面積后替代作物的選擇,重點發展小雜糧、設施蔬菜、干鮮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二要適當增加甜糯、青貯等特用玉米的面積;三要推廣高效優質高產新技術,降低成本,提高品質與產量,增強玉米的國際競爭力;四要支持高糖、淀粉、乙醇等深加工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增大玉米需求量。
作為從事玉米高產技術研究的農業科技工作者,針對地膜覆蓋生產中存在的放苗投工大、出苗不整齊以及地膜難回收等問題,張中東及其團隊經過連續五年的集中攻關,集成了以膜側播種為核心的作物膜側播種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成功研制了與技術配套的膜側播種機,實現藝機一體、一機播多種作物(玉米、谷子、高梁、大豆等),該技術每畝可為農民節約成本100元以上,目前正在三晉大地推廣應用。
張中東表示,解決“三農”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行業協同努力,持之以恒,積極進取,深入生產第一線,真抓實干,奮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強化科研成果轉化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視察時強調,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村經濟。新常態下,轉型發展已經是山西經濟發展的主線、根本和重中之重。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而畜牧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節能減排等各個方面,是引領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7月6日,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協九大代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張元慶。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問題的指示為今后一段時期畜牧行業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張元慶表示,在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要突出優勢、勇于創新,也就是注重畜產品數量與質量并重,從注重農業種養為主向種養+資源環境等全要素過程轉變,從盲目跟從向發展地方特色、迎合市場需求轉變。要注重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切實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加快補齊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環境短板,推動現代種業結合農牧循環發展,推進糧飼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
張元慶說,作為一名科研人員,不僅要掌握國內外科技前沿動態,更要深入基層調研,開展區域發展策略研究,梳理本區域行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和趨勢,掌握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同時發揮工匠精神,腳踏實地,耐得住科研工作中的枯燥、扛得住科研活動中的各種壓力,破解瓶頸問題。另外,科研工作應該與生產相結合,滿足生產需求,讓科研工作更接地氣。
“我們要將最先進的畜牧業技術送到農村,指導農民科學生產與高效應用,讓更多的農民受益。”張元慶表示,要采用以“科技直接入戶、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示范推廣機制,選派科技特派員進村幫扶,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新技術的推廣。
強化橋梁作用 為農業生產一線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來山西視察,對‘三農’工作作出指示,對開創我省‘三農’發展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7月6日,山西省農學會秘書長丁培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農業類學會作為溝通農業科技工作者和農民的橋梁和紐帶,發揮著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和推動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的作用,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丁培剛表示,學會要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團結、動員和依靠全省科技工作者,不斷關注新成果、不斷反饋新需求,才能為農民朋友和農業科技工作者搭建溝通的“橋梁”,為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搭建互動的平臺,做好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
“學會要扮演好‘紐帶’的角色,就應積極參與到我省的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建設中,借助這個全省的創新平臺,發揮自身優勢,才能為我省的農業發展、山西農谷建設作出積極貢獻。”丁培剛說,農業類學會應該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強與各地區農業有關部門和各農業專業團體的聯系,努力建成相互溝通的“快車道”,打破信息不對稱的壁壘,促成信息的暢快溝通。
“到農民中去,和他們交朋友,在農業生產的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他們的需求當作自己的需求,把他們的困難當作工作的著力點,把增加農民收入當作工作的目標,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積極貢獻。”丁培剛說。
成體系發展“三農”事業 農民最受益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視察的一言一行已在三晉廣袤的田野農家傳唱。他對山西農業、農村、農民的期望和指引在星羅棋布的科普中國鄉村e站里化為廣大農民發展經濟、增加收入的強勁動能。王玉梅、王俊剛等科普中國鄉村e站的優秀站長在受訪時一致表示,要繼續盡職盡責,依托功能與服務日趨完善和豐富的鄉村e站幫助鄉親們一道依靠科技脫貧致富。
王玉梅是太谷縣程家莊村鄉村e站站長,多年來堅持為周邊農民免費測土配肥,推廣新產品、新技術,培養了一大批科技型現代農民,被鄉親們稱為“莊稼醫生”。“總書記說解決‘三農’問題,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發展現代農業。這話我聽得分外暖心。”王玉梅說,鄉村e站里安裝的“中科云媒”不僅有定期的農業講座,遇到棘手的問題還能馬上聯系到省內權威農業專家來解答,這些年附近的群眾從這里學到了不少科學種地的本事。作為連接農民與專家、技術的橋梁,她想著在今后如何更多更好地利用鄉村e站開展農事培訓,增強他們靠田增收的技能,“現在老百姓都知道科學種田的重要性,關鍵是我們怎么樣來指導。”
榆次區東陽鎮開白村科普中國鄉村e站建有占地2000畝的山西省科普惠農綠色通道優質農產品示范基地——東陽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總書記說解決‘三農’問題要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作為抓手,這話特別在理。”鄉村e站站長王俊剛說,他從2008年起擔任科普惠農服務站站長就體會到了體系化經營的重要性,農民甄別外界信息的能力比較差,能快速說服他們的唯有擺在面前的事實。從放心平價農資推廣到引導農產品種植、銷售,他的基地成為影響周邊農民發展生產的最好樣板。“我的基地能夠種出市場歡迎的農產品,與鄉村e站從知識到生產資料成體系的指導和幫助分不開。借助省科協科普惠農的政策和渠道,我的基地也成了小范圍的生產、經營體系。我切實享受到了農業產業體系的好處。今后,我要更多地學習最新農技知識,更好地帶動周圍的鄉親們。”有總書記高瞻遠矚的囑托,有既往事實的基礎,王俊剛信心滿懷地構建著他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