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我們這些搞專職科普的人和搞媒體傳播的人是同行。媒體主要以傳播為主,科普主要以宣傳為主,手段上稍有區別,但服務對象一致。
食品安全對政治、社會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科普工作者和媒體人更應該重視這一點。宣傳要有科學依據,傳播也要有科學依據,要以科學的方法去傳播,不要盲目。媒體和科普共同協助努力,宣傳食品安全才是1+1>2的好事。
在昌平區有一項技術——果樹領域的“心臟搭橋”。蘋果樹未長成時,為了豐產,要進行環剝,環剝的優點就是降低樹勢,早結果;最大的缺點就是成年后,會造成樹勢的提前衰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發明了一種技術:果樹進入衰減期時,在其身邊再種植一棵小樹,接到環剝位置的上面,為果樹繼續提供營養。這一技術被人民日報記者進行了宣傳報道,如今已經在全國普及了。不光是蘋果樹,油橄欖等其他樹種也有使用。這一技術對于社會穩定也功不可沒。我18歲參加工作,19歲種下人生第一棵蘋果樹,今年我60歲了,這棵蘋果樹還在結果,如果沒有這一技術,蘋果樹的生命周期是30年,這意味著什么?很多人的工作周期都是近40年,這就意味著在一個人的工作周期內,還有一段時間是沒有收入的,這樣有可能引起社會的不安定。所以,有時候解決技術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社會問題。科學傳播是偉大的。
在這么多年的科普工作中,我還有一個感受,就是如何讓科普更“招人待見”,這就需要媒體人的幫助。舉個例子,昌平的栗蘑項目是北京市科協和北京市農委的合作項目。為了更好地推廣這個項目,我們就做了“一束栗蘑架起農民致富金橋”的文章,文中突出了北京市專家為農民提供的套餐式服務,即農民點菜,專家掌勺,科協跑堂,這個形式很搶眼球。隨后,文章又闡述這一項目的可循環性:栗樹枝打碎做蘑菇的培養基,蘑菇收了,把培養基再送回地里給栗樹當有機肥,很有說服力。接著,我們又給農民朋友做了一些宣傳,這里有首詩:栗蘑樹下栽,生態漲起來,游人自己采,又添一道菜。是想告訴農民,這一技術也許不能讓農民賺大錢,但能給農家樂餐桌添道好菜,提醒農民別對技術寄望過高,好像只要是新技術就能一夜暴富似的,要科學合理地理解新技術。再接著,我們又在北京市區做了一個宣傳,希望他們能在栗蘑成熟季節,暫離市區,到農家進行采摘,躲躲霧霾。這幾招是媒體朋友幫助策劃的,效果很好。
媒體科普助力食品安全是一個偉大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決,隨著大家對健康越來越多的渴望,越來越多的技術為食品安全提供服務,媒體科普作為食品安全的推力會越來越大,希望媒體“精修百家技”,這樣才能寫出更加真實、實際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