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富民強縣步伐,永和縣立足縣情、順應民意,在各級扶貧工作隊、各界人士的支持幫助下,持續實施“四大戰略”,著力抓好八項重點,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穩中有進,健康發展。
實施“林果富民、生態立縣”戰略,著力推進“美麗永和”建設。一是夯實農業生產基礎,打造了芝河源頭、桑壁、閣西垣三大精品農業園區。二是提升林果產業優勢,增加農民收入,與省農科院建立了“院縣科技戰略合作”關系,完成經濟林示范管護1.49萬畝,管理模式在全省推廣。三是抓住生態建設關鍵,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鞏固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以及交通沿線荒山綠化等重點工程項目,完成造林13.7萬畝,縣域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
實施“轉型發展、工業強縣”戰略,著力推進“富裕永和”建設。一是加快推動新型能源工業園區建設,規劃了占地約600畝新型能源工業園區。二是加快勘探開發步伐,完成了19口水平井鉆探,24口井壓裂,完成集氣站三期工程建設,預計年產氣量將達到12億方,為下游企業和民生用氣提供了保障。三是加大轉化利用力度,實施了日產能為20萬方的CNG母站項目,完成了官莊110千伏變電站建設。同時,永和縣積極招商引資,與永和偉潤燃氣公司、藍色潔能股份有限公司、永和縣長實工程服務有限公司等達成初步協議,實施5個天然氣轉化利用項目。四是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制定出臺了《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辦法》,開展了中小微企業“助保貸”業務,在政策、資金、建設用地等方面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五是城市建設進一步發展。永和縣大力開展“創衛強基年”活動,不斷加快城市建設步伐,計劃實施4大類25個項目,于2018年底“創衛”成功。
實施“文化引領、旅游興縣”戰略,著力推進“人文永和”建設。一是文化內涵更加豐富。組織編撰了《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志》《乾坤灣志》,重新布展了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乾坤灣被國土資源部正式授牌為“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二是宣傳推薦力度加大。央視《鄉約》《發現之旅》等12個欄目相繼走進永和、宣傳永和,山西電視臺、臨汾電視臺等多角度、大力度推出永和;開展了“紅棗采摘節”“蘋果采摘節”等系列活動,永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三是服務設施逐步完善。實施了交口—閣底段旅游路升級改造項目、東征—陰德河旅游公路建設項目、西后峪—奇奇里旅游公路項目,完成白家山、于家咀游客接待中心及步行道、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圍繞發展鄉村旅游,實施桑壁鎮侯家莊、護國兩個村的旅游開發。四是文化活動不斷豐富。大力實施“文明素質提升工程”,制作播放《永和日歷》365期;成功舉辦了紀念孔子誕辰讀書教育展示活動,廣泛開展了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等創建活動。
實施“以德為先、依法治縣”戰略,著力推進“平安永和”建設。一是以黨建工作為龍頭,深入開展“四大主題活動”。二是以民生改善為出發點,全面推動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城鄉低保、城鄉醫療救助等各項保障工作覆蓋面更廣、保障力度更大,群眾幸福指數得到進一步提升。三是以維護和諧穩定為落腳點,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和社會治理,堅持每月召開安全生產工作例會,認真組織開展反三違、土制鍋爐和土制壓力容器、打非治違等專項行動,扎實推進安全生產風險隱患大排查、大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