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取”而“實得”的讀書方法是明末清初文學家葉奕繩的一個小小的創造。清朝人張爾歧在《蒿庵閑話》中是這樣記載的:葉奕繩生性遲鈍,記憶力極差,讀起書來往往如過眼煙云,前讀后忘。不過,他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天資較差而沉淪,而是奮發苦讀,并想出了個“笨鳥先飛”的土辦法:每讀一本書,凡是自己喜歡的篇章、段落或是格言、警句,就用紙把它抄錄下來,認真誦讀十余遍,然后一張一張地貼在墻上,每日多則抄上十余段,少則六七段。每當做事累了,需要休息片刻的時候,他就在房間里來回踱步,邊走邊讀墻上的那些紙片,每天要讀三五次,直至讀得滾瓜爛熟,一字不遺為止。等到四壁都貼滿了,就將過去所貼的取下,收藏起來,再把當日新抄的貼上去,填補空白。就這樣,隨取隨補,從不間斷,一年下來,起碼可以積累三千多段精彩的文字。
由于有了豐富的積累,寫起文章來便“下筆如有神”。后來,葉奕繩竟成了一名學識淵博、文采橫溢、擅長戲曲的著名文學家。他在總結自己的讀書經驗時,深有感觸地說:“不如予之約取而實得也。”意思是讀起書來,與其浮光掠影,一無所獲,還不如像我這樣每天記一點,看起來似乎取之不多,但是日積月累,到時候實際收獲卻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