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縣,地處山西省西部呂梁山區(qū),土地貧瘠,溝壑縱橫。永和縣城關小學雖然是一所縣城小學,條件卻非常艱苦,在2005年僅有一棟舊教學樓、一排平房和826名學生,教學設施設備短缺、師資匱乏,學生流失比較嚴重。范玲玲,一位40多歲的女教師,樸實無華卻又堅忍不拔,她用一份執(zhí)著,用自己的青春歲月,堅守永和縣城關小學32年,捧著一顆無私奉獻的愛心,戰(zhàn)勝了無數的艱難困苦,用自己的青春實現了一所百年老校從沒落到重新煥發(fā)生機的壯舉。
關愛孩子獻愛心
32年前,她剛從學校畢業(yè),就被分配到永和縣城關小學任教,自從第一次邁上三尺講臺的那天起,她就告誡自己要用慈母般的情懷呵護每一個學生。那一年,她的班上轉來了一個小姑娘劉某,從小身患嚴重的小兒麻痹癥。在疾病的折磨下,孩子的左手臂向內彎曲,不能自如伸縮,雙腿已經嚴重變形,走起路來一瘸一拐,非常吃力。為給孩子籌錢治病,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只有年邁的奶奶照顧她。孩子每天來到學校時,總是頭發(fā)散亂、衣衫不整。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就把劉某帶到辦公室,為她洗臉梳頭、整理衣衫。幾分鐘后,重新回到教室的劉某,臉上的笑容如春花般絢爛。為了不讓劉某因身體殘疾而產生自卑心理,她用春日暖陽般的話語化解孩子的心結。她還教導全班同學都來關心劉某,陪她上下學、幫她拿書包、和她做游戲,不讓她感到孤獨無助。為使劉某的學習迎頭趕上,她更是想方設法:在課堂上,給她鼓勵;下課后,為她解惑;放學后,幫她補習落下的功課。一段時間以后,劉某的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正是由于她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原本不幸的劉某,擁有了快樂美好的童年。
永和縣城關小學的在校學生中有2/3來自農村,其中貧困學生占到15%,孤兒、單親家庭、身體殘疾、家庭特困的占到2%。走上校長崗位后,范玲玲面對學校的這一組數字,第一次感到了自己肩上擔的責任是那樣的沉重與艱辛,她真正明白,愛孩子不僅僅是三尺講臺上的耕耘,更重要的是要把愛的種子播撒到貧困山區(qū)孩子們的心中,讓他們變得堅強,變得富有,特別是心靈的富有。她每年都組織為貧困兒童“獻愛心”捐款活動,她自己總是帶頭捐款,32年來她個人共為58名學生捐款24000元,每年還從學校的經費中拿出5000多元給每個學生繳納了校園安全責任保險。她不僅愛自己學校的學生,還時刻牽掛著其他省、市和災區(qū)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近年來,她累計為災區(qū)孩子捐款2.2萬元,被臨汾市政府授予“抗震救災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
生本課堂結碩果
在加強自身學習的同時,范玲玲非常重視教研活動,主持構建了“學校有課題,學科有專業(yè)”的教研網絡,明確提出了“帶著課題上路,駕著課堂放飛,隨著課堂同行,伴著學生成長”的要求。2011年,她組織15名教師到汾西縣汾西二小學習“生本教育”教學模式,隨后學校召開專題研討會,在此基礎上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研究出了先學后教、小組交流、教師點撥、學生談體會、師生總結的“五環(huán)節(jié)”生本教育模式,并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為了確保新教學模式的順利推行,她率先在全校上起了示范課,每周堅持聽課,掌握工作信息,帶頭撰寫論文、作講座,她還設立了“課改模范教師獎”,每學期對課改成績顯著的教師進行獎勵,調動老師們參與課改的積極性。在她的帶動下,全校的課改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課堂效率得到提升,實現了由“老師苦教,學生苦學”到“老師樂教,學生樂學”的轉變,她的“五環(huán)節(jié)”生本教育模式受到了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得到縣教科局、市教育局的肯定,目前“生本教育”模式已在全縣推行。永和縣城關小學也被中國教育教學研究會授予“課堂教學先進單位”。
創(chuàng)新管理出效益
“人不率,順不從,身不先,則不信。”范玲玲身為校長,她深知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是以身作則,強化管理。多年來,她通過學習,積累了先進管理經驗,并運用到城關小學的管理實踐中來,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管理體系。
在學生管理中,她堅持“全面加特長”的育人原則,在課內活動中讓每位學生全面發(fā)展,在課外興趣活動中,讓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展示。她親自組建了學校百人軍樂隊、百人腰鼓隊,并積極組織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各類比賽活動,豐富了學生學習生活,促進他們全面健康發(fā)展。把學生日常行為的養(yǎng)成教育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五年來的養(yǎng)成教育,讓學校的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YlomP49XbZiCY7Lv7bTlcg==的行為習慣,見到師長問好、同學之間文明交往等,步入校園就會感覺到親切、尊重、和諧,她用自己的努力影響和改變了這些孩子的人生。她還建立了家校聯(lián)系網絡,完善學校管理體系。用公用經費,免費為家長開設“校訊通”,搭建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平臺,使每一位家長都能隨時隨地與學校、老師取得聯(lián)系,及時了解孩子在校時各方面的情況,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相輔相成,共同完成好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任務。
通過范玲玲不懈的努力,近年來,城關小學碩果累累,先后被中國教育教學研究會授予“課堂教學先進單位”,被山西省教育廳授予“義務教育示范學校”,被山西省教育委員會授予“山西省文明學校”,被臨汾市教育局授予“標準化建設示范學校”等60多項榮譽稱號,連續(xù)10年被永和縣人民政府評為“政風行風評議先進單位”。
如果說甘于清貧和寂寞是為師者的境界,那么幾十年扎根貧困山區(qū)教育事業(yè),用愛去堅守那份心中熱愛的凈土,就是范玲玲的靈魂寫照與感人之處。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春華秋實,32年的傾情投入,32年的辛勤耕耘。范玲玲以她大山般的樸實和堅毅,真誠待人、踏實做事、無私奉獻,贏得了學生的敬仰、家長的尊重、社會的好評。她先后獲得全國優(yōu)秀教師、國家級教研員、山西省特級教師、臨汾市委聯(lián)系的高級專家、山西省學科帶頭人、山西省優(yōu)秀輔導員、山西省三八紅旗手、山西省“五五”普法先進工作者、山西省教學能手、臨汾市“十佳”女校長、臨汾市模范校長、臨汾市名校長、臨汾市優(yōu)秀專業(yè)技術人才、臨汾市抗震救災優(yōu)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并連續(xù)15年被評為永和縣先進教育工作者。面對這些榮譽,范玲玲卻說:“其實我只是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孩子們的未來打好基礎,看到我的學生能健康茁壯地成長,付出再多我也覺得值。”
相信在范校長的帶領和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永和縣城關小學的明天會更加美好,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fā)展,“今天我以學校為榮,明天學校以我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