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億萬農民收到了來自中央溫暖而厚重的“大禮包”——2月5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對外發布,文件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
三個背景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并提出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
“提出這樣的判斷有三個背景,一是基于黨中央對農產品供求關系的重大判斷,二是基于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新問題,三是基于近些年‘三農’工作的探索和實踐。”唐仁健指出。
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指出,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三大調整”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主攻方向是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唐仁健指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和改革兩大板塊,其中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包括推進三大調整,強化兩個支撐。”唐仁健指出,一是調優產品結構,突出一個“優”字;二是調好生產方式,突出一個“綠”字;三是調順產業體系,突出一個“新”字。同時,要強化科技支撐和基礎支撐。
對此,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等舉措。
抓新產業新業態
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如何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農業農村持續穩定發展,成為中央一號文件關注的另一重點。
“這方面有兩個思路,一是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二是財政上做好整合和撬動兩篇大文章。”唐仁健指出。
當前,農村的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土特產品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中央一號文件將壯大新產業新業態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在用地、融資、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
“要像當年抓鄉鎮企業一樣抓新產業新業態,使之成為農業農村發展新的增長點,成為農民持續較快增收新的動力源,再在農村來一次新的‘異軍突起’,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唐仁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