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也是孕育希望的一年。這一年,山西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戰略,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在壓力下砥礪前行、在困難中奮力開拓,全省經濟實現了下半年好于上半年的目標。
2016年,預計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5%左右,低于預期1.5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左右,低于預期1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左右,高于預期1.5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5.2%,好于下降7%的預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左右、6%以上,實現預期目標;城鎮新增就業46.4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52%,控制在預期4.2%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1.1%,控制在預期3%以內。約束性指標中,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幅度,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用水量下降幅度,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煙塵、粉塵減排幅度,劣V類水體比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人數,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數量等指標均完成年度任務。
2016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分別增長3%、3.4%、4%、4.5%左右,呈現逐季加快、逐步向好的態勢。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奪得歷史第二豐收年。從9月份起,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結束了連續54個月的下降趨勢,扭轉了與購進價格長達66個月的倒掛狀態;從10月份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結束了連續21個月的負增長,企業效益結束了連續16個月的累計凈虧損。這些積極變化,有效改善了市場預期,支撐了經濟企穩向好。
一年來,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堅定推進煤炭鋼鐵去產能。認真落實“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退出煤炭產能2325萬噸,淘汰鋼鐵產能82萬噸,率先實施煤炭減量化生產,全年壓減煤炭產量1.43億噸,占全國煤炭減量的40%左右。
傾力開辟轉型綜改主戰場。破解轉型綜改空間布局、平臺載體等瓶頸制約,推進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按國土面積的2%左右謀劃布局全省開發區建設。整合太原都市區的8個產業園區、科技園區和高校新區,成立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
積極培育經濟新動能。搶抓新經濟布局、區域競爭力重構機遇,加快布局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云計算等一批轉型新項目。推進文化旅游、金融、物流、會展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科技創新城建設,實施T800高端碳纖維等科技重大專項。
扎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開展同煤、焦煤等國企改革試點,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集體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試點。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設立煤炭供給側改革基金。全面實施企業“五證合一”和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
努力構建開放合作新格局。實施“東融南承西聯北拓”對外開放戰略,主動對接京津冀,在科技人才、新興產業、文化旅游、能源供應、現代農業等方面達成一批重大合作事項。與銀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實施戰略合作,與華為、阿里巴巴、中鋁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開展項目合作。
千方百計扶持實體經濟。開展萬名干部入企服務和各類項目受理大起底,實施工業提質增效“20條”、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44條”,開展煤企京城路演,推動金融機構通過貸款重組、“債轉股”、資產證券化試點等方式,幫助企業降杠桿、防風險、渡難關。
奪取脫貧攻堅首戰首勝。制定“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全面實施精準扶貧八大工程二十個專項行動,加大特色產業扶貧力度,提前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10萬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5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1900個貧困村有序退出。
持續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工作,安置煤炭鋼鐵去產能轉崗職工3.16萬人。提高城鄉居民醫保、低保標準和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義務教育“全面改薄”與均衡發展取得新進展。
狠抓生態環保和安全生產。在全國率先對永久性公益林進行立法保護,扎實推進汾河流域綜合治理,完成營造林400萬畝。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17.2萬輛。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2.46%、2.14%,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下降32.9%。
著力改善發展環境。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繼續取消、下放、清理規范一批行政審批和中介服務事項。建立“13710”工作制度。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持續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全面構建良好政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