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科學家學術譜系叢書”出版將帶動探討我國科學家學術傳承的特點,探討中國科學家與國外科學家學術譜系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探討國外科學傳統的引入與本土研究興起之間的內在關聯,為我國科技發展更好遵循現代科技發展規律和科技人才成長規律,提供思考和借鑒。
中國現代科學制度系由20世紀初葉從西方引入的,并在古老而年輕的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百余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科技工作者尊承前賢、開慈后學,為中國現代科技的初創、進步,并實現跨越式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中國現代科技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科技工作者代際傳承、接續探索的奮斗史。今天,我們站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史新起點上,系統梳理百余年來中國現代科技發展的傳承脈絡,研究形成當代中國科學家學術譜系,對于我們深刻理解中國現代科技發展規律和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對于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無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當代中國科學家
學術譜系研究
學術譜系是由學術傳承關系(包括師承關系在內)關聯在一起的、不同代際的科學家所組成的學術群體。在深層意義上,學術譜系是學科學術共同體的重要組成單元,是學術傳統的載體。開展當代中國科學家學術譜系研究,旨在深入探討各門學科或主要學科分支層面上學術譜系的產生、運作、發展以及在社會中演化的歷史過程及一般趨勢,促進一流學術譜系及科學傳統在當代中國生根、成長。
學術譜系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它突破了以往科學史研究的邊界,涉及由學術譜系傳承過程中數代科學家所構成的龐大的科學家群體,而且在研究時段上要考察歷時達數十年乃至近百年的學術譜系發生發展過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者必須將人物研究、科學思想史研究與關于科學家群體的社會學解析(群體志分析)結合起來,將短時段的重要事件描述、中時段的譜系運作方式研究與長時段的學術傳統探討乃至學科發展研究結合起來。
學術譜系研究還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它有助于探討現行體制下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回答“錢學森之問”,有助于加快一流學術傳統在當代中國的移植與本土化進程,有助于一流學術譜系的構建,也有助于一流科技人才的培養。
當代中國科學家學術譜系研究以科學家和科學家群體為研究對象,通過綜合運用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分別從短時段、中時段和長時段多種視角審視學術譜系的產生與發展過程,畫出譜系樹。在此基礎上,就學術譜系的內部結構、運作機制、相關學術傳統及代際傳承方式展開深入研究,同時與國外先進學術譜系展開比較研究,并結合國情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具體來說,當代中國科學家學術譜系的主要研究內容,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結合學科發展史,對學科內科學家進行代際劃分和整體描述,找出不同代際之間科學家之間主要的學術傳承關系,描述學術傳承與學科發展、人才成長的內在聯系;二、識別各學科中的主要學術譜系,歸納提煉出代表性譜系的學術思想和學術傳統;三、研究主要學術譜系中代表性科學家在相關學科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四、著眼于學術譜系發展趨勢,分析相關學科發展的突出特點、主要方向以及潛在突破點;五、與國外相關學術譜系開展比較研究。
2.如何開展學術譜系研究
如何開展當代中國科學家學術譜系研究?首先要廣泛而扎實地收集史料,在保證真實性的基礎上,盡可能做到詳盡、全面。史料收集可采用文獻研究、訪談、網絡數據庫等方法,其中以文獻研究方法為主。如采用訪談方法,必須結合歷史文獻記錄對訪談的內容進行驗證,以免因訪談對象的記憶錯誤或個人傾向而導致史實上的分歧問題。
其次,確定代際關系。劃分代際關系是適當把握學科整體學術譜系結構的重要前提。可以學科史、師承關系和年齡差距這三方面依據為參考。學科史有助于了解學科發展早期同代際學者的分布以及彼此之間的合作關系。
師承關系是劃定不同代際的基本依據,但由于科學家的學術生涯長達50年左右,對其早期弟子與晚期弟子應作必要區分。此時,則需要參考年齡因素,可以25年為代際劃分的參考依據。
再次,初步識別并列出所研究領域內的所有譜系。對所研究的學科進行一個概略性的介紹,包括該學科在我國移植和發展的大致情況、所包含的分支領域和主要學術譜系等。依據適當理由對不同代際科學家進行劃分,描述不同代際科學家之間的總體學術傳承關系。盡可能全面、系統地列出所有能夠辨識的學術譜系,繪制出師承世系表。
第四,開展典型譜系研究。從經過初步識別的學術譜系中選出若干具有典型意義的重點譜系進行深入研究,理清譜系發展過程中的主要事實。典型譜系的研究可按短、中、長三個時段推進。典型譜系的研究要以事實為基礎,但不能僅僅停留在史實上,而要在史實基礎上進行提煉(特別是在中時段和長時段研究中),通過提煉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第五,與國內外相關學術譜系進行比較研究。選擇與所選典型譜系相似方向和相同源頭的國外學術譜系進行比較研究,主要考察內容可包括學術傳統差別、人才培養情況差別、總體學術成就差別、外部發展環境差別等。
第六,提出研究建議。結合在典型學術譜系研究和比較研究中總結出的促進學術譜系健康成長的經驗和阻礙、制約學術譜系發展的教訓,給出相關研究和工作建議,以推動一流科學傳統在我國的移植與本土化進程,促進我國科學文化和創新文化的發展。
3.一項專業性、開創性的工程
中國科協是科技工作者的群眾組織,是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廣泛動員組織科技界力量開展當代中國科學家學術譜系研究,梳理我國科技發展各領域學術傳承的基本脈絡,探究現代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對科協組織而言,既是職責所系,也是優勢所在。
為此,自2010年5月起,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先后在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生物學、光學、醫學、藥學、遺傳學、農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等學科領域,啟動當代中國科學家學術譜系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就此陸續出版。
我們期待,本套叢書的出版將帶動學界同行進一步深入探討新中國成立前后、“文革”前后,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家學術傳承的不同特點,探討中國科學家學術譜系與國外科學家學術譜系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探討國外科學傳統(英、美、德、日、法以及蘇聯傳統)的引入與本土研究興起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為我國科技發展更好遵循現代科技發展規律和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實現新發展新跨越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鑒。
本套叢書的研究出版是一項專業性的工作,也是一項開創性的工程。感謝各有關全國學會的大力支持,感謝中國科技史學界同行們的熱情參與,也感謝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辛勤付出。正是有了各方面的積極工作和密切協作,我們更有信心把這項很有價值的工作持續深入地開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