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國內外的目光都關注著黨的十九大,人們希望通過十九大解碼中國的未來走向。從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長達3個半小時的報告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擁有綿長歷史的大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巨大決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長達3萬多字的報告中有大量篇幅涉及創新,從這里我們能夠看到中國創新的今天和明天。
創新成果,
將中國推向世界前臺
在總結5年成就時,總書記提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十九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科研成果涌現,是多年來在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長期堅持研發取得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加強政策引導激勵,以及科技創新投入、金融等協同推進的結果。”
有人把剛剛過去的5年,稱為中國創新的“黃金五年”,創新引領著中國經濟行穩致遠。一個個閃耀著中國人智慧的大工程出現在世人面前:國產大飛機C919下線、全球最長橋隧結構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實現中國人百年夢想的蘭渝鐵路建成、350公里時速的“復興號”高鐵全速運行……這些創新成果給中國人帶來自豪的同時,也改變著世界看待我們的目光。
上個月傳來消息,歐美高鐵三強“抱團”應對中國企業挑戰。幾年前,法國阿爾斯通、德國西門子、加拿大龐巴迪在全球鐵路車輛制造市場上三足鼎立。而今天,他們必須選擇合并鐵路裝備制造業務以應對中國企業的挑戰。十九大代表、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高級技師李萬君深刻體會到這種變化:“以前,我們學外國的技術,現在我們在華盛頓外建起了自己的生產基地,招收當地美國工人,前一陣子,30多位美國技術人員剛剛來我們公司接受培訓。”2016年中國中車海外訂單額同比增長40%,達到81億美元。
創新技術也給中國百姓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支付寶、微信、共享單車……“移動互聯網上”的生活似乎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說:“5年前,中國云計算剛剛起步,我們的角色是技術應用者。今天,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前四位都是中國的企業,我們成為技術原創者。”
創新實踐,讓改變成為可能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當創新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十九大報告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納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
19日,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中,常務副省長秦如培給在場記者們講起這個西部省份打造大數據中心新名片的努力。這幾年貴州把大數據作為當地發展的重要選項,出臺政策筑巢引鳳。如今,華為、蘋果、美國高通都在貴州建起了大數據中心。當地從事大數據的企業從2015年的1400多家,發展到今年的8900多家,大數據成為貴州引領經濟轉型的新引擎。
(下轉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