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30歲的王敏不僅是一個帥小伙,還是陽泉上社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的技術部副部長。當記者見到他時,他憨厚的笑容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堅持初心不放棄
帶著懵懂與希望,2011年,王敏告別校園來到了陽泉上社煤炭有限公司,成為煤礦綜掘隊的一員。“剛來到單位,我覺得一切都很新鮮,在培訓期間,我每天最盼望的就是能下井工作,但當自己真正下井后才知道井下工作非常繁瑣,自此之后便沒有了新鮮感。井下工作與自己的想象還是有很大差別的。”王敏笑了笑說。下料、運輸、背炸藥、運送兩噸重的石頭,這些工作雖然干得很辛苦,但他沒有一點要放棄的念頭,而是在崗位上一干就是好幾年。
在師傅的耐心教導下,王敏每天都會把工作心得寫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同時,他還會把沒弄懂的知識點都一一記錄下來,時常加班到深夜,并且利用閑暇時間自學專業書籍,不斷充實自己,在邊干邊學中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現場作業技能。王敏告訴記者:“以前總認為有了理論知識在工作中就可以得心應手,到井下工作后才明白光憑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沒有井下實踐經驗,就不能勝任這項工作。只有將書本中的知識與實踐融會貫通起來,才能成為技術能手。”
王敏在經歷了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學生與職工的角色轉變后,逐漸褪去了稚嫩、莽撞,變得日益理智成熟。帶著當代大學生好學善思、敢打硬拼的工作作風和老一代煤礦工人一起任勞任怨,王敏迅速成長為一名技術嫻熟、業務精通的“技術大拿”,成為綜掘隊伍里的佼佼者。
勤奮工作成能手
由于王敏在工作中表現優異,2012年,他被調到了技術部,任職生產技術員。初到技術部,王敏正趕上緊急安全避險系統硐室井巷工程建設階段,由于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為確保施工生產不脫節,王敏每天在井下聯合測量人員搞基礎數據收集,哪兒有問題,他就往哪兒趕,哪兒有故障,他就帶頭找原因,從采區到工作面、每個車場、每個硐室的設計,他都細細地推敲。不僅如此,他還苦研設計手冊,并緊密結合實際,負責制定了7本施工安全技術手冊。同時,他還對9號煤層工作面硐室架設了U型棚,增加了支護強度,并進行了二次加固,他不僅克服了15號煤層硐室安全出口高差較大的問題,還對原來的排水系統和供氧系統進行設計變更,保障了施工的順利推進。經過5個月的連續工作,井下緊急安全避險系統驗收的工作終于順利完成。
一年后,王敏就從生產技術員成長為了技術部副部長。自擔任技術部副部長以來,王敏每天更忙了。在百米井下,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工友們這樣評價他:“王敏在我們技術部就是一個‘百事通’,很多設計難題找到他準能解決。”在他的帶領下,技術部開展了小改小革項目活動,推陳出新持續改進原有安全設施。同年,王敏對700米的主斜井進行改造,給主井加裝了曲線皮帶,實現了9號、15號煤層分裝分運。2015年,王敏牽頭研發了新型臨時支護,通過現場多次試驗,逐步優化改進,使新型臨時支護廣泛應用到各開掘工作面,一舉解決了原先臨時支護固定方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取得了良好的實用效果,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
為了解決15105綜采工作面漏頂冒頂現象,王敏帶領科研小組成員認真研究分析了冒頂原因,花費了近3個月的時間,編制出了《綜采工作面過地質構造方案》,方案里總結了在多種常見地質構造下綜采工作面頂板變化情況,可執行性不僅強,還得到了行業內的一致認可。
勇于創新攻難關
“井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突發情況較多,我必須保證隨叫隨到、隨時處理。分裝分運早一天投入使用,礦上就能早一天創收,早一天帶領大家走出困境。與時間賽跑,就是為了給礦上增加更多效益。”王敏對記者說。
2016年,在機尾預埋件施工期間,主斜井改造進入關鍵期,由于基礎較大,預埋件多,在斜面上澆筑,部件會隨混凝土流動,給定位帶來極大困難。王敏告訴記者:“初凝至少要3個小時,所以3小時內必須持續嚴格控制坐標,對每個預埋件位置及時調整,一旦有偏差,意味著整個工程都得推倒重來。”
為保證預留長度和準確位置,在不到2米寬的施工空間里,王敏爬上了臨時搭建的梯子,探出身子,利用自行制作的三角架進行了無數次的校核定位。500多個預埋件,用手逐個安放、逐個固定,保證澆筑。經過一天一夜的連續工作,所有預埋件基礎全部初凝,且位置準確,兩噸重的尾輪也順利安裝,保證了工期。
在技術部工作的日子里,王敏白天在現場進行技術指導、數據收集,晚上加班進行校核設計,如發現誤差立即改正,并制定調整方案,日夜盯守,時常井下井上連軸轉,一兩個月不回家也是常有的事。雖然工作很辛苦,他卻樂在其中。“只有堅守信念,才能收獲成功。”他帶著憨厚的笑容說。
夕陽西下,望著遠處橙黃色的落日,記者感慨,王敏在上社煤炭有限公司找到了歷練人生的大舞臺,用智慧和汗水詮釋著一個“80后”的別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