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過去5年是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發展最快、取得成績最大、效益也最好的5年。”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代表告訴筆者,我國已連續8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產銷國,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已超過50%,“始終重視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自主品牌是中國汽車企業的命脈所系。”
“開發建設年頭長、有效勘探面積小、原油開采難度大,一個個難題怎么解決?唯有依靠創新。”中國石油遼河油田黨委書記任芳祥代表說,企業堅持創新驅動,獲得豐厚的回報——通過勘探技術創新發現了含油豐度居世界前列的富油氣凹陷,通過開發技術創新解決了稠油開發這一世界級難題,如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產基地。
改革點燃引擎,潛能得以釋放,
創新環境越來越好
創新驅動發展,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蘊藏的巨大潛能。代表們紛紛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的持續深入,點燃了創新引擎。
“5年來,高等教育辦學面貌煥然一新,自主創新能力和高教辦學水平邁向新臺階,形成了一大批領跑世界的標志性成果,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正在逐步形成。”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代表告訴筆者,近年來他們積極構建完善科研成果轉化體系,“泛浙大”的科技創新創業體系不斷完善。去年,浙江大學授權專利2150件,轉化科技成果220項,產生了1.35億元知識產權收益,專利轉化率在全國領先。
“為化解成果轉化不暢的問題,我們進行了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用所有權來激勵發明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科研工作者的創新積極性高漲。”翟婉明代表介紹,這一機制創新實施一年多來,已有超過150項職務發明專利完成了分割確權,9家高科技創業公司成立,成果轉化如雨后春筍,取得了初步成效。
“如今,創新驅動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國家在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等方面采取了許多重要舉措,使創新的強大動力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中的作用更凸顯。”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董事長官慶代表說。
創新永遠不停歇,改革永遠在路上。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我們要把創新作為未來一個時期重要的抓手,建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金融創新、商務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等多領域互動、多要素聯動的創新生態體系。”許勤代表表示,下一步將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政策性制度供給,優化科技資源配置,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全面釋放創新創業活力,把河北打造成創新藍海、創業沃土、創客樂園。
任務艱巨使命重大,眾人拾柴火焰高,
創新型國家前景可期
“企業是科學技術轉化成生產力的主體,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企業放在各類創新主體的第一位,要培育世界一流的創新型企業。”太原重型機械集團董事長王創民代表信心滿滿地說,裝備制造企業是工業的脊梁,太重集團要在建設國家創新型企業基礎上,力爭進入全球百強創新型企業之列,為“中國裝備,裝備世界”添磚加瓦。
“企業搞創新,就要瞄準前端領域,瞄準國家戰略。”任芳祥代表告訴筆者,下一步他們將圍繞國家能源改革和化石能源的結構調整,加快進軍天然氣、頁巖氣勘探開發領域,努力實現業務領域轉型升級。
眾人拾柴火焰高。邁向創新型國家,需要以企業為主體,也需要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共同努力。
“我們既要推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又要乘著信息化、新技術的春風,努力培育新產業。”江西省鷹潭市委書記曹淑敏代表說,目前江西銅業集團銅精深加工比重已占42.7%,科技含量更高了,鷹潭還引入27家移動物聯網企業,率先實施了全球最大的窄帶物聯網智能水表項目,“未來要把鷹潭打造成全國一流智慧新城。”
“我們將努力把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建設成為國際物質科學前沿原創基地、新興產業與變革技術創新基地、高新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基地、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和海峽兩岸科技合作與交流平臺,為提升福建的科技創新能力、全面建成創新型國家做出更大貢獻。”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洪茂椿代表說。
“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水平大學使命光榮、責無旁貸。”吳朝暉代表表示,浙江大學將加快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培育重大創新成果,實施全球開放發展戰略,構建科教融合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早日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
(人民日報記者劉志強、孔祥武、張煒、曹樹林、張垚、任姍姍、鐘自煒、郭舒然、季健明、龔相娟、孫超、金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