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制節目憑借其特有的新聞性、知識性、可視性成為了廣大電視觀眾喜聞樂見的節目。那么作為一個市級電視臺的法制類專題節目,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吸引觀眾的眼球,提高收視率呢?筆者結合太原廣播電視臺開辦的《百姓說法》節目十多年的采編感受,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關鍵詞:創新節目形態 媒介融合 定位策略 競爭策略 互動戰略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國家法制建設步伐加快,法制節目成為電視社教節目的重要品牌節目之一,各級電視媒體紛紛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發展法制節目,期望以此推動節目的發展,擴大其影響力,從而帶動收視率。可以說,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全國各地的法制電視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取得了極大的繁榮與發展。數量眾多的法制節目,既體現了我國法制建設和電視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給眾多的電視工作者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給他們帶了新的需要直面的問題:在這樣一個電視法制節目層出不窮、令觀眾目不暇接的時代里,怎樣才能制作出具有獨特形式和內涵、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影響的節目呢?地方臺的法制節目,究竟該以怎樣的狀態立足整個電視法制節目之林,進而突出重圍呢?
一、創新節目形態,提升核心競爭力
對于一個電視節目來說,要想擁有核心競爭力,首先要具備豐富的資源,其次要有適宜的節目形態。地市電視臺的播出平臺決定了其節目資源的有限性,所以,要想盡快提升核心競爭力,重點還要在節目形態上做文章。
電視法制節目首先要持續關注受眾的心理變化,學習國內外優秀電視法制節目的創新之處,從而舉一反三,加以借鑒。也可以在形式上做一些新的嘗試,如在節目中穿插優秀音樂作品欣賞、影視劇精彩片段回放、迷你法制劇即興演出等,既能增加電視法制節目的可視性,又可以給比較嚴肅的法制節目添一些輕松的氣氛。
所以說,電視法制節目要想獲得長足發展,第一步就是成立專門的節目創意研發小組,面向社會廣泛征集節目創意。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走媒介融合的道路
進入全媒體時代,媒介融合逐漸成為趨勢,任何一個媒體想要依靠自身獨立的力量進行發展,是非常困難的。隨著手機、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崛起,人們的媒體使用習慣正在被重塑。傳統電視媒體要生存必須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拓展新的傳播渠道,走媒介融合之路。
比如鳳凰衛視在直播的節目中鏈接了相關信息在微信中大家的反應,加入“微言送聽”板塊,貼合了當下觀眾接受信息的形式。同時,還可以利用手機直播的方式,將不同媒體對同一話題的觀點進行整合,多角度聯動,使節目更加豐滿,更具可視性。
三、地方臺法制節目的定位策略
兵法上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地方電視臺法制節目的另一個關鍵性問題,是清楚地認識自己,給自己合理而準確的定位,只有這樣,才能在龐大的電視市場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
在中國的電視制作和傳播領域,中央電視臺制作節目的起點高、選材范圍廣,受眾的市場占有力也很強。而各省級臺,雖然不如中央臺,但仍具有在本省及多個省范圍內的傳播影響力。那么地市臺在各方面與中央臺和省級臺相比都不占優勢,但是地市臺卻具有極強的可變性和滲透力,能夠伸向生活的最底層和最細小的空間中。
決定一檔電視法制節目收視率高低的因素一般有三個,第一個是節目所陳述的事件本身的新聞價值和影響力,第二個是節目所陳述的事件與觀眾的聯系,第三個是節目編導人員的策劃能力和采訪能力。中央臺、省級臺動輒大選題、大題材,節目題材與本地區觀眾的生活距離較遠,因此,地方臺在前兩個決定因素上大有作為。在制作法制節目時,地方臺要盡量避免開一些重大題材的內容,改變“重刑輕民”的導向,要多選擇一些與本地區百姓生活相關的案例和糾紛,制作時采用當地居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這樣傳播效果會更好。
四、提升接近性確立“關注民生”的核心價值
由于傳播范圍的地域限制,接近性是地方臺法制節目贏得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般來說,老百姓對物價、房價及菜價的關注度,要遠遠高于他們對于國際關系的關注度,這是利益上的接近;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相比較,中國人民對于前者的記憶更深刻些,這是地理上的接近;在觀看電視節目時,觀眾會因為劇中人物與自身性格命運的相似性而產生強烈的審美效果,這是心理上的接近。
因此,在做法制節目的策劃和宣傳時,地方臺始終要把“接近性”的特點放在首位考慮。比如南京電視臺的《有請當事人》《亮見》,節目嘉賓都是南京本地最普通的老百姓,他們的遭遇和故事、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跟大多數南京人的訴求是一致的,所以觀眾接受起來更加容易,從而也保證了節目的可視性和良好的傳播效果。
五、豐富節目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形式
當今時代,媒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內容為王,受眾為本”成為媒體的不二選擇。在這樣的傳播背景下,受眾正在從被動走向主動,如何在節目制作中獨辟蹊徑,獲得觀眾的認可,從而擁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是每個電視臺都必須思考的首要問題。筆者認為,“互動戰略”通過激發觀眾的參與欲望,增強節目的互動性、參與性、開放性,可以在更廣范圍內實現節目與觀眾的互動,維持觀眾與媒體之間較為長久穩定的關系。
如在節目中對觀眾提出的法律問題、法律疑問進行解答;觀眾熱線可以隨時接進演播室;邀請觀眾與節目主持人互動,讓觀眾評選法律熱點、焦點問題,請觀眾代表與節目制作者一起進行采訪報道,提高觀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拉近觀眾與節目的關系;通過節目的官網、官微與觀眾進行在線互動;定期或不定期地以節目組的名義舉辦現場交流會,使觀眾有機會與節目組面對面交流,這些都有利于觀眾對節目產生情感和內心的認同,增強節目的吸引力。
與中央臺和省級臺等大臺相比較,地方臺具有最接近底層百姓的優勢,這是前者所不具備的,因而,在制作法制節目的時候,地方電視臺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內容和素材,以最個性化的方式制作出來。只有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地方臺才能制定對應的市場競爭策略,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媒體變革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葉子.電視新聞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2]胡智鋒,尹力.電視法制節目特質、創作與開發[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
[3]李風華,范蕾.地面頻道法律調解節目的生存之道[J].中國記者,2016(10).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社教法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