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文化藝術等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近年來,臨縣加強對文化公益事業的扶持力度,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務,在群眾文化繁榮發展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提高思想認識,建立健全目標考核責任制
首先提高群眾對文化重要性的認識。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兩者的關系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經濟財富的總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未來的經濟是文化經濟。
其次要認識到文化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臨縣是農業大縣,“三農”問題是關系到臨縣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關鍵因素。必須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統一,“治窮”與“治愚”相結合,把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同時,切實加強新農村建設文化工作考核力度,加大農村文化事業在政績考核體制中的比重,把建設公益性文化設施納入各級政府部門的目標考核中。
二、加快群眾文化建設力度,著力推進三大工程的建設
一是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大對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建設力度,建設文化活動綜合場所,將各種協會集中起來,全面開展多種文化活動中心(室),建立和扶持一批文化示范戶,充分利用鄉村閑置的民房、校舍設立站點,擴大農村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
二是推進人才培養工程建設。縣文化部門加強對鄉村文化站所的指導管理,每年對文化工作人員進行一次輪訓,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為群眾劇團和文藝協會培養一批文藝骨干,使臨縣群眾文化水平整體提高。鼓勵文藝工作者經常深入基層,挖掘本土文化,創作出“適銷對路的草根文化”產品,鼓勵他們多出產品、多出精品。
三是推進群眾文化繁榮工程建設。重視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群眾的大眾文化產品的生產。切實加強業余文藝團隊建設。農村的文化活動因地制宜,積極開展文化下鄉、文藝大會串、農民文化節、民俗文化展覽等活動,抓好鄉村文化體育競賽,繁榮集鎮文化、村落文化、廣場文化、農村文化、老年文化、少兒文化,用先進的文化占領農村精神文明陣地。
三、深化農村文化體制改革,探索建立新的管理機制
一是建立文化設施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縣、鄉財政應設立專項經費,確保文化建設和服務活動經費投入。同時,對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進行大膽探索,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做到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受益。鄉鎮文化站所設施、社區文化活動設施、文化旅游設施等都可以開辟多種投資渠道,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通過政府引導和群眾自發,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
二是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機制。根據文化單位的實際情況,建立多元化的內部籌資機制、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多勞多得的分配機制。鼓勵鄉鎮將文化、農技、司法、廣電、學校等社會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性文化機構,配備專、兼職人員,優化隊伍結構,構建大文化的理念。
三是建立完善文藝人才隊伍的激勵機制。對現有人員的藝術生產實行績效掛鉤,制定切實可行的創作生產任務,同時采用報酬掛鉤的實施辦法,獎優罰劣,使他們刻苦鉆研業務,提高藝術水平,成為本崗位過得硬的文藝骨干。改變人才能進不能出的局面,建立人才能進能出的管理機制,對長期不進行藝術生產、無藝術產出的人員,調離專業崗位,對新進人才通過公開考試考核,擇優錄用,使優秀文藝人才脫穎而出,成為臨縣文化藝術界的領頭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文藝人才隊伍。
四、以科學態度正確處理文化發展中的各種關系
一是正確處理管文化與辦文化的關系。計劃經濟時期主要以辦文化為主,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要把文化推向市場,使其按照市場規律運行,把我們的主要精力轉到管理服務上來,對公益性文化項目要辦好,充分發揮宣傳功能和社會效益。對經營性的文化項目,該放的要徹底放手,使其取得經濟效益。做到按照文化發展規律管辦結合,有抓有放。
二是正確處理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關系。在實際工作中,城市文化的發展總是優于農村文化的發展,農村文化在城市文化面前始終是條“短腿”。我們應該在大力發展城市文化的同時,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重視發展農村文化,把農村文化納入全縣文化發展全局通盤考慮,協調發展。發揮城市文化的輻射與帶動功能,在發展規劃、設施建設、文化管理、隊伍建設、活動開展等方面對農村文化給予傾斜、扶持和指導,做到統籌規劃、同步發展、共同繁榮。
三是正確處理歷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歷史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的根基,現代文化是歷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伸。臨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在努力創造和繁榮現代文化的同時,更要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要進行深入的挖掘,再現歷史文化的輝煌,讓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一起匯聚成絢麗多彩的新興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新臨縣中展現其獨特魅力。(作者單位:山西省臨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