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這是一言九鼎的承諾書,也是沒有退路的攻堅戰。“十三五”時期,是實現脫貧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期。眼下,扶貧開發工作正處于攻城拔寨的沖刺期,貧困同胞的脫貧致富不僅牽動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牽動著全國各族人民的心,也牽動著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心。
山西是全國扶貧開發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革命老區多、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基本省情。自中國科協、國務院扶貧辦、農業部聯合印發《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并聯合召開“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以來,山西省科協認真貫徹落實《實施方案》和會議精神,積極組織各市縣科協,聯合農業、扶貧等部門,廣泛動員農業院校、科研單位、農技組織及科技工作者,有針對性地選派扶貧專員,走進貧困地區,走到田間地頭,把科研成果播種在最需要的地方。
政策支撐 展示科技真實力
脫貧是一場攻堅戰,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而要確保扶貧攻堅目標如期實現,就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政策措施作保障,確保扶貧攻堅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2016年12月28日,山西省科協成立了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領導小組;今年4月8日,省科協聯合省農業廳、省扶貧辦出臺《山西省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232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5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同時還印發了《山西省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實施方案任務分解》,并于4月20日成立了由省科協黨組書記許富昌擔任組長的全省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領導小組;4月26日,山西省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會吹響進軍號,號召萬名科技工作者決勝脫貧攻堅戰,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技術、信息保障。4月27日,山西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又迎來一波最強音,包括山西藍海實業有限公司、太原市綠浪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晉中金田野農機有限公司在內的17家科技企業承諾讓利58個貧困縣,幫助貧困縣的優質農產品在省城尋找銷路。與此同時,山西科技傳媒集團和北京新發地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北京新發地成立“科普中國鄉村e站北京新發地服務中心”“科普中國鄉村e站北京新發地信息采集中心”和“山西貧困地區農產品新發地展銷中心”,依托北京新發地信息資源指導全省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
《實施方案》已經啟動,扶貧合力已然形成,省科協全面開啟了小康建設的新征程。
創新模式 增強脫貧內生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精準扶貧重在增強“造血功能”。為此,省科協針對不同鄉村的貧困人口,逐村逐戶量身定制幫扶措施,做到號準病脈、開好處方、抓出良藥,大大提高了幫扶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產業是脫貧之基、強縣之本、致富之源。沒有產業發展帶動,很難脫貧;缺乏產業支撐,脫貧難以持續。
忻州市保德縣韓家川村土地面積2000畝,全部為棗樹地。近年來受市場影響,棗農疏于管理,導致棗樹地雜草叢生,紅棗雨裂漿爛和棗樹病蟲害相當嚴重,棗林常年無人管理、果實不收。今年入春以來,在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中,省科協和保德縣人民政府邀請多名省級棗業專家為當地油棗產業“把脈問診”,把保德縣韓家川村確定為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示范基地。基地建設以來,扶貧專員吃住在村,科學指引,目前1000畝紅棗長勢喜人。
按照打造“山西馬鈴薯第一縣”“全國馬鈴薯主糧化開發第一縣”的目標,呂梁市嵐縣在土豆宴、土豆全產業鏈等方面走出了特色產業品牌發展與脫貧攻堅統一推進的新路子。科技助力精準扶貧辦公室幫助嵐縣在土豆銷售方面大做文章,簽訂了關于馬鈴薯購銷、市場開拓、品牌打造和安全優質馬鈴薯種植等內容的三方戰略合作協議,達成30萬畝馬鈴薯產業的提檔升級協議,將帶動一大批貧困農民增收致富。
助企扶貧是省科協利用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學會及科技人員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持,通過農業企業發展壯大從而帶動當地農業發展,帶動農戶脫貧。
晉中市左權縣太行明珠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營范圍集中在農產品種植、農產品與農副產品的加工及銷售上。省科技助力精準扶貧領導組辦公室組織專家團隊,通過現場考察、論證研討,與其簽訂了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協議,幫助其解決產品工業轉化的技術性難題的同時,對其產品從原料、生產、加工等全程進行技術指導和質量把控,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項目已于9月中旬投產,按照規劃,到2020年可帶動周邊縣市20萬畝谷子產業發展,從而帶動5萬農民致富。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扶貧是整個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戰役。為此,省科協發揮學會專家資源優勢,積極動員省級醫學會參與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向農戶普及健康知識,讓貧困人口“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上病,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發生。
精準扶貧工作大多要落實到具體的扶貧項目上,選擇什么樣的扶貧項目,要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
西蒙塔爾牛養殖項目是在永和縣閣底村實施的精準扶貧項目。省科協承擔西蒙塔爾牛總價65%的款額,養牛戶承擔35%款額。購買種牛36頭,助力貧困戶36戶,平均每年每戶可增收6000元,山西省農科院畜研所張喜中教授等專家全程參與指導項目落地。
永和縣閣底鄉閣底村菌菜共享智能大棚是省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示范基地之一。基地占地5畝左右,是一座集智能、經濟、實用于一體的現代化科技示范大棚,采用菌菜共享智能管理高效栽培技術,主要種植珍稀食用菌品種羊肚菌,投產后預計畝產新鮮羊肚菌100~150公斤,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8萬元左右,并通過基地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百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脫貧。
總之,省科協組織學會及專家把新技術、新產品作為助力扶貧項目推廣,把專家科技成果轉化為了生產力。貧困戶們的可觀收益正通過項目扶貧工作的開展而不斷得到證實。
扶貧先扶“智”,要拔掉窮根,歸根結底,是要讓貧窮的人們轉變認識,這樣才有希望摘掉貧困的帽子。為此,省科協依托科普資源庫大量的科普資源,編制《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系列科普掛圖》2萬余張,發放到全省58個貧困縣的鄉村,內容包括扶貧政策、實用技術等。編輯實用技術小冊子、技術叢書,共計發放2萬余套。此外,還利用科普大篷車分赴貧困地區舉辦“科技助力 精準扶貧”活動,累積發放資料5000余份,行程3000余公里,受益群眾5萬余人。
從技術支撐到產業孵育,從科普教育到觀念轉變,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讓扶貧開發工作日漸實現了“精”“準”“優”。
提升服務 發揮最強戰斗力
為充分發揮干部職工在扶貧攻堅戰中的積極作用,省科協在機關及直屬單位公開選拔20位科技助力扶貧專員入駐保德、左權、永和、偏關、臨縣、嵐縣6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示范縣,定點幫扶縣(區)、鄉、村落實扶貧措施,根據村里的產業發展需求實施精準扶貧。
栗連國是一名省科協下派到保德縣的科技扶貧專員,駐村以來,他規劃建設1000畝紅棗科技示范基地;左權縣麻田鎮郭家峪村扶貧專員霍立文幫助核桃示范園進行核桃樹腐爛病用藥防治;左權縣麻田鎮澤城村扶貧專員巨苗引進推廣滲水地膜谷子200畝;嵐縣貫家莊村扶貧專員王飛針對當地蔬菜大棚種植問題組織專家開展技術服務。
此外,科技助力精準扶貧辦今年組建了一支100余人的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省級專家團,先后深入到永和、保德等8縣20余村實地指導新技術應用推廣19次,達成實用技術項目落地協議11項,推廣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實用技術9項。省農業廳在貧困縣組建專家技術服務團隊,從省農科院、山西農大、省農業廳和市級推廣部門為每個縣聘請1~2名副高以上專家為首席專家,開展產業發展規劃、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技術指導和培訓,深受當地政府和農民歡迎。
陣地作為開展一切工作的重要平臺和載體,直接影響著扶貧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在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中,省科協十分注重科普陣地建設,比如,建設鄉村e站、校園e站、社區e站、院士工作站、學會服務站、農技專家服務站等,以此搭建提高農民科學素質的服務平臺,使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常態化,從而激發造血能力。省科協科技助力精準扶貧辦與夏縣、汾西縣、代縣達成協議,將于年內實現鄉村e站全覆蓋。
國家之強盛,在于民眾之福祉。在全省扶貧工作啃“硬骨頭”、解“大難題”、蹚“深水區”的關鍵時期,我們一刻不能松懈。“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黨和國家對全國各族人民許下的承諾,也是山西近萬名科技工作者向貧困群眾立下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