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最理想的境界是讀者與作者“對話”,拿起一本書,教師要學會怎么閱讀,要學會與書“對話”,與作者“對話”。盧梭的《愛彌兒》是一部經典的教育著作,其中有著諸多的教育知識,但它給我的最大助益是讓我學會了在汲取教育精華的同時要辯證地看待教育。
一、《愛彌兒》自然教育概述
《愛彌兒》成書于1757年,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在此書中,盧梭虛構了一個叫愛彌兒的孩子,并詳細闡述了他從0~20歲的自然教育,以此來反映他的自然教育思想,這在當時的法國社會具有反封建教育的重大意義。
(一)自然教育的含義、基本原理及目標
自然教育就是“讓自然說話”,尊重人的自然天性,適時、適量、適當地教育,既不超越兒童的需要,也不忽視兒童的能力。自然教育包括自然的教育,即“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的發(fā)展”;人的教育,即“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fā)展”;事物的教育,即“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所獲得的經驗”。
兒童不是微縮的成人,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有其本能、需要、能力、愛好。依照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自然傾向的規(guī)律進行恰當的教育,才能使兒童得到健康的發(fā)展,即把兒童看作兒童來教育,這就是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
自然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符合自然要求的“自然人”,他具有這樣的特點:首先,他不受等級、階段、職業(yè)等的限制;其次,他不依附于任何人,具有獨立的生存和生活能力;再次,他具有社會責任感并能夠承擔社會責任;最后,他身心健康,思維敏捷,能獨立思考。
(二)自然教育的階段
嬰兒期(0~2歲),此時教育的重點是身心的養(yǎng)護和鍛煉。盧梭非常重視兒童的身體是否強壯,“因為身體要康健,才能聽從精神的支配”。
兒童期(2~12歲),此時的教育以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第六感覺的訓練為主。由于12歲以前理性尚處于沉睡期,因此沒有知識和道德教育,12歲的愛彌兒“聰明、活潑、無憂無慮,完全沉浸在當下的生活之中,活力充沛,富有生命力?!?/p>
少年期(12~15歲),此時理性已經覺醒、內在的欲望已經萌發(fā),可以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盧梭把這一時期看作是一個發(fā)展思考力和學習各種知識的時期。
青年期(15~20歲),此時欲念日益增長,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成型時期,主要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以培養(yǎng)青年善良的情感、意志和判斷。
二、《愛彌兒》自然教育的局限性
盧梭的教育思想始終貫穿著一種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集中反映他教育思想的不朽之作《愛彌兒》同樣也充滿著濃郁的浪漫氣息。他所主張的自然教育以大自然和人的天然本性為良師,以期培養(yǎng)出能夠擺脫社會各種偏見和精神桎梏的“自然人”。然而,用現代人的眼光來考察與審視這位大師的自然教育,其中也存在不少偏見。
(一)低估兒童的理性,忽視人的自我教育
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是教育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而愛彌兒從頭到尾所接受的都是他人教育。他已經成為一塊可以隨意揉搓的“橡皮泥”,教師讓他怎樣做他就怎樣做,既沒有自己選擇教育者、教育環(huán)境、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的權利,就連自己將來的理想伴侶都是教師給他設定好的。在《愛彌兒》中,自然教育并非名副其實地讓 “自然”說話、順從天性的教育。
(二)階段教育過于機械和死板,忽略兒童發(fā)展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盧梭對愛彌兒從出生到20歲階段的身心特點進行了細致地分析,在此基礎上把兒童的發(fā)展嚴格劃分為五個時期并采用不同的教育內容,主張在一個階段絕對只能著重發(fā)展某種教育,而不允許有絲毫超前,這難免有些機械化和死板。教育要走在發(fā)展的前面,兒童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兒童可能的水平,一種是兒童可能發(fā)展的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因此,教育不能機械和死板地按照“12歲發(fā)展智育,15歲發(fā)展德育”進行,而應當著眼于兒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也應成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三)在教育對象上將女子置于從屬地位
盧梭認為,男女不平等是天性使然,是大自然給予的任務不同決定的。同時,他認為女子體力和智力上都不如男子,因而把女子看作是男子的附庸,女子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賢妻良母,她們無需智力?!稅蹚泝骸分兄钡降谖寰碚摷盎橐鰰r才將女子教育“一筆帶過”,僅用三節(jié)的篇幅闡述女子教育,且籠統(tǒng)地將女子教育分為10歲以前與10歲以后。同時,書中是以男性的視角對其做出闡釋,完全忽視了女子在社會中的價值和她們的獨立性與自主性。
由此可以看出,這又是盧梭的一個悖論,他一方面倡導自由、平等、博愛,另一方面又無法以全面的視角去同等對待男子教育和女子教育,他的“愛彌兒”是個男孩,而不是設定的一個“兒童”。然而在現代社會,不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在教育面前都是平等的,即使他們在性別上有差異,但這并不能夠影響他們所應接受的教育內容和方式,他們都應當成為教育的對象,沒有主從之分。
三、《愛彌兒》自然教育的現代啟示
雖然用現代人的視角去審視《愛彌兒》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書中所構想的自然教育對當前教育乃至今后的教育都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把兒童當作兒童來看待
如今“少年老成”的兒童比比皆是,人們把兒童當成“小大人”,把本應天真活潑的兒童折騰得“老態(tài)龍鐘”,這恰恰違反了兒童發(fā)展的自然順序,扼殺了兒童的天性,長此以往“人將不人”。兒童就應當是兒童,應有他們歡樂的童年,知識可以慢慢教,童年逝去就不復返了。我們應把兒童變成一個主動接受教育的活潑兒童,我們的教育要適應自然,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追隨兒童本性,讓兒童通過生活進行學習。
(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盧梭認為,所有一切好的教育的基本原則是: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并且教他研究學問的方法。我們時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孩子的學習欲望。就孩子的天性而言,他們愛玩、愛跳、愛鬧,我們就應當多讓他們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因為教育的任務不在于傳授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而在于發(fā)展孩子獲得知識的能力。
(三)不教是為了更好地教
盧梭認為,12歲以前兒童的理性尚未發(fā)展,這時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的,不要教學生道德和知識,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產生謬見。盧梭還說:“若是你開頭什么也不教,反而會創(chuàng)造一個教育的奇跡?!币簿褪钦f,我們應當尊重兒童的天真,讓兒童在本應嬉戲的年代里按其天性自由發(fā)展,不要過早地使他們厭惡學習。有個快樂童年的兒童往往能更好地接受知識,他們不僅有強健的身體,還有堅強的意志,正確的判斷,善良的情感。
無論作為教育工作者,還是作為教育理論學習者,閱讀《愛彌兒》多少遍都不算多,其中的精髓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從中學會辯證地看待教育問題。
(作者單位:營口市鲅魚圈區(q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