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科書是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是課程的核心資源,教育教學質量生成的關鍵要素,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教科書的選用以地市級為單位,教科書使用的自主權擴大了,給課程實施注入了活力。但在選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選用秩序和行為不規范,教科書選用沒有充分吸收教師的意見,個別地區頻繁更換教科書,一些非教育因素干預教科書選用,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選用中的腐敗等現象,等等。而這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教科書選用的標準不明確,不清楚。為此,2014年教育部下發了《中小學教科書選用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明確了中小學教科書選用工作的要求,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小學教科書選用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小學教科書選用管理暫行辦法》,保證中小學教科書選用管理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筆者認為,在教科書選用過程中要堅持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一、堅持先進性
選用的教科書要充分體現和落實“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堅持先進的課程觀、教材觀,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推進義務教育區域均衡發展,推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有利于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質量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緊緊圍繞學生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核心素養,實現培養目標。這是教科書選用必須堅持的根本性、方向性的原則。
二、把握科學性
教科書編寫體系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選用教科書時,要明確教科書編寫體系的改革方向,改變陳舊落后的教科書編寫觀,改變單一的線性知識選擇思維方式,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把握教科書的科學性和綜合性。特別是要把握教科書的螺旋式發展的編寫體系,把學生的學習規律與知識內在邏輯有機統一起來;把握教科書的基礎性和階段性,注意教科書的廣度和深度,注意各階段各學科教科書的縱向有效銜接、橫向協調配合,選用容量適當、難易適度的教科書。
三、彰顯時代性
選用的教科書要體現時代性特點和現代意識,反映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發展、新成就,如 宇宙探索、我國載人航天事業、新能源、臭氧空洞和臭氧層保護等有關知識,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判斷,并根據社會發展新變化、科技進步新成果,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四、增強適宜性
我國幅員廣大,地區間差異較大,選用教科書時要注重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增強與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的聯系,特別是要注意符合本地區實際。我省中小學教科書選用管理實施細則,要求教科書選用堅持適宜性,選用符合當地中小學教學實際的教科書,每一學科教科書版本一經選用,在學段周期內不得中途更換。
五、突出人文性
選用教科書時,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堅持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注重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突出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突出踐行環節,關注過程體驗,倡導多元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索,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貫穿于教科書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力。
六、立足開放性
選用教科書時,要注意在合理安排課程內容的同時,避免內容偏多、偏深的問題,給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有利于師生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七、關注趣味性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也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動力。因此,選用教科書時,要關注語言準確規范、簡明生動;小學階段要圖文并茂、直觀形象、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要創新課程內容的呈現和編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動、新穎、活潑,增強教科書對學生的吸引力。
八、體現透明性
教科書選用不僅是教育內部的事情,而且也與廣大家長乃至全社會密切相關。特別是作為教科書直接使用者的學生及其家長,都有權參與教科書的選用,對教科書的選用有充分的發言權。因此,在教科書選用時,要采取多渠道、多層次、多辦法讓學生及其家長乃至公眾了解教科書選用的程序,明確教科書選用的基本原則,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做到教科書選用工作公開、透明、民主、科學。
總之,要建立和健全中小學教科書選用的管理制度,規范教科書選用的程序,堅持教科書選用的基本原則,把最適宜的、最優質的教科書奉獻給學生。
(作者單位:遼寧省教育教學用書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