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后教”的教學策略通過改變教學中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學順序改變為學生“先學”而教師“后教”。毋庸置疑,這樣教學會使課堂更具針對性。有的教師,也順勢放松了對學生、對課堂的要求,這是不正確的。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先學”的指導,也就是對學生預習的指導和幫助。
一、“先學后教”要求教師重視常規預習的指導
所謂常規預習,即學生上課前,必須進行讀、畫、查的活動。所謂讀,指學生自讀,基本達到熟練、連貫,對于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印象;所謂畫,指在讀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徹的字、詞、句、段畫出來;所謂查,指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將畫出的疑點結合課文嘗試解答。這些要求是學生每課前必須做到的,不必等到老師布置。根據這些基本的預習特點,可設計制作出《課前預習反饋卡》,把這些流程體現在表格中,教師要作出激勵性的評價。
例如在學習《清平樂·村居》前,我設計了這樣的預習反饋卡:
(一)讀正確
1.識記生字。正確認讀生字,并抄寫。借助字典學習生字的意思,并在括號里組詞。
翁( ) 鋤( ) 蓮( )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不會讀的字音查字典。給下面的字注音:
醉( ) 媚( ) 媼( )剝蓮蓬( )
3.這是一首詞,像詩句一樣怎樣讀出斷句、節奏,試著讀一讀。
(二)讀懂意思
1.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詞描寫了怎樣的生活場景?借助插圖,感知這首詞大致的意思。說一說。
2.逐字逐句理解詞句的意思,不懂的字、句的意思畫問號,并嘗試想辦法解決??凑l能自己解決提出的問題。
記下自己理解的字詞的意思:
(三)搜集信息
1.了解作者辛棄疾,把主要的信息資料記下。
2.了解“宋詞”,了解“詞”和“詩”的異同。把自己學到新知識記在下面。
這種預習卡的推廣解決了傳統預習中流于形式的現象,預習卡中有課外拓展閱讀(或者搜集信息)一項,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量。
二、“先學后教”要求教師根據實際安排重點預習的內容
所謂重點預習,即根據所學課文的不同體裁和知識的不同類型,有針對性地進行預習。除常規預習外,教師要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討解決。
(一)抓住共同特點,安排預習內容
小學生在理解事物上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反映在閱讀上,理解支離破碎,抓不住重點,深入不下去。針對這一弱點,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預習,讓他們逐步理解一篇文章中詞、句、段、篇與中心內容之間的聯系。例如教學《一路花香》一文,為了激起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達到鞏固知識、培養自學能力的目的,教師可針對教材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預習題:文中寫了哪些人物?他們之間有哪些關系?最初完好的水罐與破損的水罐是什么心情?破損水罐心情的轉變與誰有關?從而能體會出挑水工的什么品質?題目《一路花香》有哪兩層意思?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預習的開始,布置的問題簡單些,隨著閱讀的深入,提出問題的難度可不斷加大。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讀文,學生就能通過預習逐步掌握各類文章的規律,進而提高自學能力。他們先扶著老師伸出的探路拐杖,就能逐步走向自學之路。
(二)注意學生差異,分層設計目標
一個班的學生在閱讀能力上一定存在著差異。能力強的學生能自覺運用學到的預習方法按照目標去預習;而閱讀能力差的學生讀書結結巴巴,生字不會查,不知文章在講什么。為此,要給不同的學生確定不同的預習目標,在預習卡中進行不同 問題設計。如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對閱讀能力差的學生,目標是:把課文讀通,要求達到“五不”(不添字、小漏字、不錯字、不斷詞破句、不唱讀);借助工具書,學會本文生字;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本文講了什么。這也就是說的基本預習。對于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要提出深層次的問題,如:爸爸是在什么情況下要求湯姆把魚放掉的?體會爸爸話語的意思;爸爸的話對湯姆今后的影響。這樣的預習要求,能力較強的學生"吃得飽",能力較差的學生也能"辦得到"。隨著學生自學積極性的提高,教師在幫助差生完成第一層預習后,逐步增加第二層的預習,這樣循序漸進,縮短他們與優生的距離。
(三)抓住不同特點,靈活安排練習
教師設計預習題時要注意體現不同體裁的教材特點,使學生逐步掌握學習各類文章的規律。如《嫦娥奔月》是一篇優美的神話故事。作者用了一些疊詞,描寫嫦娥奔月的場景美,這是這篇課文用詞上的一個特點。在設計預習時,教師要求:找一找文中的疊詞,能按AABB、ABAB的形式歸類整理;想一想,作者運用這些疊詞分別描寫了什么?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設計預習問題時注意從教材的特點出發,就可以避免預習流于形式,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掌握了學習的規律,進一步提高了自學能力。
“先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應該重視“先學”的指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由易到難,由扶到放,進行課前預習指導。只有這樣,“先學”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發揮。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立新小學)
(責任編輯: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