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還強調: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作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思維特征和知識的難易程度,科學有效地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作業。把數學作業設計成為學生學習、創造、游戲的樂園。
一、設計的作業要具有操作性
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這正體現了數學這門學科的操作性。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不僅能增加學習積極性,而且還能進一步感悟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如在學習了“角的認識”之后,可以利用直尺、三角尺畫任意大小的角,還可以用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這時,對所形成的圖形可動手指一指它的頂點及兩條邊,進一步體會從頂點出發,兩條邊所夾的部分就是角。還可以讓學生動手用兩根小棒和橡皮泥制作活動角,并發現角的大小與小棒的長短沒有關系,角的大小與兩根小棒張開的程度有關系,兩根小棒張開越大,角就越大。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會發現,原來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習數學真好玩,也真輕松。
二、設計的作業要具有應用性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學生的經驗為起點,在學生熟悉的環境中創設適合學生學習實踐的情境,這些也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發展數學思維所必需的過程。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奇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因此要注意選擇好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同時使每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
如在學習了“分一分”的知識后,我建議學生把自己的零食分給家人,但是有個條件,每人分到的數量要同樣多,把分法寫下來。第二天匯報時,學生很有成就感,發自內心的對我說:老師,我準備今天回家給家人瓜子吃,明天帶同樣多的瓜子給你吃,好嗎?聽到這樣的話,我相信學生肯定懂得平均分的真正含義了。
三、設計的作業要具有趣味性
作業的設計,要充分考慮作業的趣味性。為了喚起低年級學生學習的興趣,作業設計要擺脫機械重復和枯燥乏味,要讓作業充滿生機,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
如學生已經認識了人民幣,在學習完乘法知識后,我讓學生和家長在一起做買鉛筆、作業本、橡皮的游戲,而且標上價錢,鉛筆5角一支,本子1元一本,橡皮8角一塊,這些都是學習用品,學生每天都要用到,有時候還要自己去買,做這樣的游戲,既用到了數學知識,也增加了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好玩是兒童的天性。只有當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時,學習才會有效,也只有當他們投身到知識中去發現新規律、新方法時,學習才會充滿樂趣。為了讓學生體會學習樂趣,我把一些作業設計成“玩”。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感受學和玩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四、設計的作業要具有觀察性
根據低年級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轉移的特點,在新的內容前后我安排了學生感興趣的觀察作業。觀察是思維的窗戶,它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問題,了解事物的本質規律。
如學習“從不同角度觀察茶壺圖”的情境圖,指導學生自己體驗,改變觀察方位,感受觀察到的形狀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到,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初步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好的家庭作業的設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學效果自然提高。新課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課堂內容的提升和綜合,是學科知識的應用和遷移。
(作者單位:營口市老邊區金彥學校)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