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課,需要講什么?可能很多老師會說,要立足文本,立足學情,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注意體現語言實踐運用,講學生不懂的,講對學生有用的。可是,具體到一節課上,我們會發現,有時,“講”并不那么簡單。在一次教研課上,一位骨干教師教學《三打白骨精》一課,在教學中,他講了哪些?不妨來看一下簡要的內容:
案例:《三打白骨精》教學內容簡述
1.白骨精要“瞞”什么呢?她又是怎么瞞的?畫出有關語句。
2.白骨精費盡心思,有了這么多的變化,這些變化的背后究竟藏著白骨精怎樣的心思?
3. 白骨精詭計多端,但也沒能瞞住孫悟空。快速瀏覽課文,看看從哪些句子看出它沒有瞞得住孫悟空。
4. 同學們看這白骨精和孫悟空,一個要吃唐僧肉,為了隱瞞自己的險惡用心,三次變化;一個為了保護師父,三次來打,兩個之間就有了矛盾。課文中還有哪些人物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呢?
5. 現在我請你簡要講講這個故事,要注意講清人物之間的這種矛盾沖突。
6. 小說中往往就是通過人物之間的這種種矛盾沖突來推動情節的發展。現在再請同學們看看“三打”的情節,能發現作者在寫的時候有什么相同之處嗎?
7. 其實這是文學作品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手法叫——反復敘事。這樣的寫法在我們中國的古典小說當中還有很多,同學們來舉舉例。
8. 通過比較,發現了三打白骨精的結構密碼。不知聰明的你有沒有發現《西游記》中一個又一個降妖伏魔的故事也有一個類似的結構?換成“大戰紅孩兒”起因是____經過是____結果是____; 再換成“蜘蛛精”,起因是____經過是____結果是____。只要把妖精的名字換一換,起因、經過、結果大體不變。整部《西游記》,就是多個類似三打白骨精故事的疊加,這也是反復敘事。
如果將以上老師講的“點”羅列一下,我們可以發現至少有:三瞞、三打、三責分別是什么;三瞞中有什么心思;人物之間的矛盾有哪些;三打情節有何相同之處;反復敘事還有哪些例子;《西游記》降魔故事的結構密碼。在一節課內,這些老師“講”的,也正是學生要研讀教材、進行思考的地方。雖然是六年級的學生,每一處思考其實也都并不簡單。
由此,筆者想到,一節課上,我們真的要講這么多嗎?誠然,從執教者的設計中,可以看出對教材文本鉆研的深入,也看出執教時設計的出發點,即幫助學生抓住情節發展的線索,認識人物特點,感知小說的敘事方法,并對同類故事有一個總的寫作特征把握。應該說,這樣的設計理念有其可取之處;但實際教學中,我們卻發現其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老師要講的,確實是學生也許不了解,或以前讀小說時沒有發覺的。一方面,一節課有太多需要學生發現和接受的內容,真的會融入已有知識結構中嗎?另一方面,這樣的講,對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或是對于學生今后閱讀《西游記》這本名著,有沒有積極的意義呢?
先看第一方面。整堂課一處又一處由老師的講引發的思考,如果一開始還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愿望,那后面的講,可能只是讓學生被動應付,疲于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我們知道,一節課需要一定的留白,比如,知識的留白,讓學生以后具有相近的學習力時再進行學習;評價的留白,對學生的學習狀態或回答不馬上給出明確的評價,而是通過追問或轉換角度與形式,使學生對之前的學習進行修正或反思;情感的留白,讓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回味,進行情感的深入體悟。而很遺憾在以上教學中,老師忽略了這一點。一節課,如果每一環節都太“滿”,沒有考慮環節的疏密得當和內容的虛實相生,這樣的教學,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教學的效果肯定無法達成預期的目標。課堂要進行有效的“取舍”,只有“減少”才能“增加”,這是從教學效率角度來思考課堂的“講”。
另一方面,《三打白骨精》是根據《西游記》中《尸魔三戲唐三藏》章節進行的改寫,通過對文本學習,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名著的內在魅力,能夠主動去閱讀名著,從中吸取更多方面的營養,這應是教學本課的核心之一。當我們將學生的視線全都聚焦在這篇文章情節是怎樣展開的,人物的矛盾分別有哪些,文章是如何敘事的,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只局限在文本自身內容,而不是與名著相互聯系進行引導學習,或是在不同角度的文本分析中,只把文本當一個寫法學習的“例子”,這是不是讓人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疑惑?我們究竟將這篇名著節選文本當作什么來教?是不是當作“定篇”,即指向于“熟知經典”“了解和欣賞”經典來教更為恰當?從這一思路出發,將經典文本偏向于對小說這一文體的情節認識和寫法學習,似有不妥。因而老師的講,沒有達到促進學生由文本欣賞愛上經典、愛上原著的目的。
總之,一堂課上,我們需要有“不講”的勇氣。不求面面俱到,也不要希望一節課能夠讓學生掌握所有的要點,一課能有一得足矣。講,應注重精講,少講。不要擔心自己的課沒有出彩,也不要擔心自己的課有些平淡,有時,平平淡淡才是真,留給學生學習的時間,看到學生積極的投入,這才是語文課堂最美的“常態”。同時,根據文本特點,我們要思考究竟講什么,過于關注語用在課堂的突顯,過于在意自己的教學是否與教學熱點合拍,而忽略文體,忽略學生的學習需求,這顯然是缺少教學藝術的表現。
不講,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高明的策略。課堂,讓學生因為我們的講而學得更聰明,因為我們的不講而學得更高效。說到底,在課堂的講與不講之間,我們要考慮的,還是學生的語文學習成長,是學生的生命與語文相互融合的一段美妙時光。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小學 )
(責任編輯:李陽)